|
看了这么多送不送孩子的议论,觉得争论多是从个人经历出发,以自己或朋友的孩子作例子。要想举例子,谁都能找出身边的例子来反驳对方。你说孩子与父母分离会造成心理创伤,我就能立刻举例说我的孩子送回去了照样欢蹦乱跳,反方马上反击说我朋友的孩子回来后变得胆小怕事。然后你说我是自私不负责的父母,我说你是自认为真理在手不宽容别人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不认为有那么多的不负责任的父母。但是大家是不是知道,在我们还在以个人经历和别人争论时,现代心理学对这个问题早已作了大量的客观研究。孩子与父母分离所造成创伤早已不再是有争议的问题了。甚至还有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专业期刊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所以我觉得我们作出任何决定之前,应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它可能造成的后果更应有所了解,而不只是从个人经历出发。不管我们作出什么决定,都应该是 Informed Decision, 并准备为这个决定承担后果和责任。
在我向大家介绍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之前,我想先就我最近看到的一个帖子说几句话。请大家原谅我,看到这位网友的贴后,我实在是忍不住要问几个问题。这个帖子里有这样一段话:
“对父母:孩子离去,痛苦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孩子小,大脑发育尚未完成,并不是特别重感情。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孩子就高兴了。大人不同。伤心之时,什么好吃的都没有味道,什么好玩的都提不起来精神。但人生总是有苦有乐。壮年之时,担负起责任,多承受点痛苦,也是应该的。父母为什么把孩子送回去?还不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工作,赚更多的钱,让孩子今后过得更好?”
1。 “对父母:孩子离去,痛苦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孩子小,。。。并不是特别重感情。”
你怎么知道孩子就没有痛苦?为什么总是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孩子的痛苦的前面?你怎么知道你的痛苦就比孩子的痛苦大。你怎么知道孩子“并不是特别重感情”?两三岁的孩子能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情和痛苦吗?表达不出来就不重感情了吗?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情,即使唐诗背的滚瓜烂熟。他们是通过行为来表达感情的。孩子表达心中的不满会通过哭闹,沉默,冷漠,不听话,反叛,过分的胆小,或用过分的大胆或攻击性的行为来掩盖内心的柔弱等等方式表现出来。很多人能用语言把当时的感受表达出来都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更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弄明白小时的经历对自己的性格形成有过什么影响,以为自己天生就是性格有缺陷的人,直到有心理学家帮助分析才弄明白。
2。你怎么知道“孩子小,大脑发育尚未完成” ?
孩子的大脑发育在一岁半以前就已基本完成。过去美国对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进行的早期干预项目是定在三岁以前,因为当时的研究认为孩子的大脑发育会在三岁前完成,所以三岁前进行干预还来得及。后来的研究证明大脑的发育在一岁半以前已基本完成,这些项目就都提前到一岁半之前了,否则就太晚了。
3。“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孩子就高兴了”?
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孩子有好吃好玩的是会很高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孩子的笑容总会比大人多。但玩完吃完后呢?看到别的孩子被妈妈爸爸抱在怀里接走,自己的父母在哪儿呢?他会没有疑问吗?他会没有失落感吗?他能用语言表达得出来这种失落吗?如果你的孩子送过daycare, 在你接他的时候,你是不是看到孩子会立刻扔掉玩具和其他小朋友,跑过来扑到你怀里。你注意到孩子在你怀里时脸上那高兴,安全,和满足的表情吗?这种表情可不是其它表情所能比拟的。如果你观察仔细的话,你也会看到其它孩子那羡慕,失落的表情,他们可能恨不得他们的爸爸妈妈也立刻出现。(可能立刻就会有人反驳说,我的孩子就不是这样,接他时他玩得都不愿意走。这没关系,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另外,我也并不反对daycare。我只是觉得孩子至少应每天和父母呆一段时间,即使是很短的时间)。
4。“父母为什么把孩子送回去?还不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工作,赚更多的钱,让孩子今后过得更好? ”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availability,几岁的孩子不会想到这么远。如果分离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你学习工作再好,钱赚得再多,对孩子有什么意义么,能弥补的了他心理上的损失么?至於以后孩子会不会理解你这分苦心那就看你的运气了。
说了这么多也不过是我自己的看法。下面请大家看看心理学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在1988年,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了一个被称为“革命性”的论述:Sucure Base. (请大家原谅,我实在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中文词来翻译它。翻成“安全基础”什么的听起来怪怪的。请众网友帮忙找出一个信达雅的词来)。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孩子早期与父母的Bond会建立起一个Secure Base. 这个Secure Base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一生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这个Secure Base会使人一生缺少安全感,并且是很多心理疾病的起源。下面是他的著作和简介: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Bowlby, John; New York, NY, US: Basic Books, Inc, 1988. xii, 205 pp. [Authored Book]
Abstract: Thirty years ago the British psychiatrist John Bowlby revolutionized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development by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nature of our early bonds with our parents plays a crucial role throughout our lives. . . . Now Bowlby elaborates these ideas and offers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ways in which strong emotional ties promote mental health. "A Secure Base" illuminates many other aspect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fathers' unique roles, the origins of depression in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the spe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sychotherapists and their patients.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04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具体的论点请大家自己去读。这本书在各大学图书馆里都能借到。我劝想把孩子送走的父母们读一读这本书后再作决定。当然,有人可能不信“邪”,会说他写了这本书又怎么样?权威也会有谬误。不错,任何权威都可能会犯错误,任何研究都可能有误差。说不定你的孩子就幸运地属於误差之内。但那只能代表你自己的孩子,无法代表多数孩子。接着我们看看在他之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大家可以去查专门收集心理学专业文献的数据库PsycInfo。这个数据库在一般大学图书馆的网页上都会查到。进到 PsycInfo后,选几个关键字: separation, separation anxiety, separation reaction, children and parents, John Bowlby, Secure Base (不用都打,选俩三个即可)。你会看到上百篇讨论这一问题的专业文献,很多都是证实John Bowlby的理论的。现举一篇2004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例:
Relations Between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he Depiction of Separation and Pain Experiences.
Walsh, Trudi M.; Symons, Douglas K.; McGrath, Patrick J.;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Vol 6(1), Mar 2004. pp. 53-71. [Peer Reviewed Journal]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 between young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s of separation and pain experiences in 60, 4- and 5-year-old children. Separation representation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eparation Anxiety Test (SAT) and pain representations were assessed by examining responses to pictures of children about to experience pain in the presence of parent figures. Results showed that representations of separation and pain experience were systematically related and the patterns were not accounted for by the child's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emotional states, language ability, or reports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Bowlby's (1982) concept of secure base behaviour in response to a variety of distress, and support the hypothetical construct of an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attachment which organizes children's behaviou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response to both separation experience and painful events.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04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当一个理论提出时,总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如果以后的科学研究经过严格的抽样调查(而不是个例)不断地提供证据来证明这一理论,这就使我们很难怀疑它的正确性和客观性。退一步讲,即使各种调查研究的再有误差,即使误差大到一半对一半的比例,你怎么敢肯定你的孩子会属於那不受影响的那一半,而不是受影响的那一半呢?你愿意拿你自己的孩子去冒这个险吗?如果有人在这么多科学证据面前还是不信“邪”,那我无话可说。我有时真是很佩服咱们中国人的这种不信“邪”的精神。
最后我想说,我对想送孩子回去的父母并无偏见,也从没有低估老人们的爱心和带孩子的能力。但孩子和父母的这种Bond 和Secure Base是在和父母天天的亲密接触上建立起来的,是孩子通过你的笑容,你的声音,你的亲吻,你的抚摸,你的拥抱,你流在孩子脸上的眼泪,你心跳的声音,你身上的气味,你们在床上的打闹,你给他唱的歌,和你晚上睡觉前给他读的书和讲的故事这些细小的事情上建立起来的。而且这种Bond和Secure Base只能在幼儿早期建立起来,一两岁时尤其是关键时期,事后很难弥补,过了这村,就不再有这个店。想通过时不时地打几个越洋电话,或让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常再耳边说着”你妈你爸多爱你”之类的话是建立不起来的。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后果还没有全面了解之前就作出了决定。毕竟这是每个父母个人的决定,别人无权干涉。还是那句话,不管我们是送还是不送,我们应该作出一个Informed Decision,并且准备为我们的决定承担后果和责任。 |
上一篇:大家的小宝爱玩手机吗?下一篇:小孩在澳大利亚出世国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