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5-19 21: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澳洲论坛
伟大的荷兰作曲家斯韦林克的羽管键琴曲《在青翠的菩提树下》,英国作曲家道兰德的琉特琴名曲《“眼泪”帕凡舞曲》,和德国小提琴演奏大师朔普的有通奏低音伴奏的小提琴变奏曲《“眼泪”帕凡舞曲》,组成了音乐会的第一阶段。悠扬雅致的音乐本身,还有大屏幕上博隆基尔、赫达等艺术家精细入微的花卉和静物画作品,使听众久久沉醉在十七世纪初荷兰小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情怀之中。荷兰盲人竖笛演奏家和作曲家、排钟演奏家兼调琴师雅各·凡·艾克的竖笛作品集《长笛乐园》中,集中了他所创作的150首风格各异的竖笛曲,其中有大量作品受到外国作曲家的影响。毕业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的澳洲长笛演奏家 Melissa Farrow(美女啊!)用一把古香古色的文艺复兴长笛,以一幅洪德柯特所作的鸟类装饰画为背景,为听众演奏了他的《夜莺》,又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荷兰玻璃杯为背景,吹奏了另一首《我美丽的 Amarilli》。期间由 ABO 的另几位成员插奏的,是斯韦林克的弟子、德国作曲家沙伊德的一首《帕凡舞曲》,除旋律声部的三件乐器之外,其通奏低音部分竟动用了四件乐器加以表达。其后德国作曲家佩茨的《双簧管帕萨卡里亚》,两位解说者用了一件荷兰金银器名家维亚南制造的盐瓶作为“背景画面”,试图举例说明:就象艺术家可以用最简单的材料塑造出极为繁复精巧的工艺品,音乐家也可以用一件独奏乐器和一个简单的原始素材,创造出一部纷繁富丽的伟大作品。不用说,这种类比配合上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力,自然给听众留下了震撼性的强烈印象。(注:音乐会上展示的盐瓶照片我在网上找不到,只好用这两个顶替一下。)上半场最后一曲,是从比贝尔的 Harmonia Artificioso-ariosa 中选取的第三首A大调帕提塔,配以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用以类比音乐与绘画作品中相似的明暗反差效果和色彩对比,特别着重强调了比贝尔音乐中 scordatura 的应用。说来惭愧,Goebel 酝酿了三十年才录制的那套唱片,我仅仅听了一遍,其原因在于,和听 Rosenkranz-Sonaten 时的感觉一样,我恐怕从生理上不能接受太多的 scordatura,虽然巴赫在“小无”中对“double”技法的运用曾经在很多年前令我大为倾倒。不过 ABO 的几位演奏家的出色技巧,尤其是在末乐章那首很美很美的卡农中的精彩表现,使我对这部作品好感大增,回家后忍不住又把唱片翻出来仔细聆听澳洲旅游休闲 http://www.ozabc.com/forum-55-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