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论坛
最近在朋友那里看了一本书,是上海著名的美食家沈嘉禄先生的【上海人吃相】。
我本人非常喜欢他的书,过去看过一本【上海老味道】,说的都是上海地区的美食和怀旧,非常的亲切,值得向大家推荐。在【上海人吃相】一书里,他有一段自序,写的很是生动有趣。
尤其是谈到了他妈妈对他们对于TABLE MANNER上的教育,让我想起了很多我小时候关于家教的种种。。。另外,他写的东西让我很欣赏的地方就是,以一个很开放豁达的胸襟来谈上海的文化和美食,充满着“平民精神”,在很多论坛都时不时浮现出的狭义的地域争论的环境下,特别的有借鉴意义。希望我们都能像他写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来看待各地的文化和美食。
《上海人吃相》自序二十年前,文学圈的朋友就把美食家这顶帽子扣在我头上。那个时候很多精力充沛、富于幻想的年轻人在文学小道上你推我搡地向前冲,文学杂志多而且卖得不错。杂志社或评奖或组稿或搞笔会,自娱自乐风气很甚,一帮文人晃到外地扰民,一路上看看风景和美女,说说段子,吃喝这档事自然也不耽误。每到一地,当地文学社团出面接待,大家海吃海喝,借着酒劲说点理想、技巧、感觉等今天看来很可笑的废话。车行半路打尖,就轮到我点菜了。我点的菜大家都爱吃,有时候荒村野店的实在拿不出什么来,我就捋袖下厨,整他几个菜来,也能赢得一片喝彩。其实我心里明白,好胃口一半是饿出来的。有话说,三代才学会吃饭穿衣。要灭上海人的威风,这是最见效的一句名言。想想啊,吃一碗饭穿一件衣尚且祖孙三代接力赛跑,写小说还有什么奔头?我爷爷不是贵族,顶多算个乡绅,打牌老输钱,最后将地卖光算数。我老爸也不是贵族,从绍兴乡下赶到上海来混日子,身份与今天的农民工差不多。后来才开了一家鞋店,算是小业主。我老妈的娘家与贵族更沾不上边,绝对无产阶级。行了,痛说革命家史我都嫌烦,打住。反正我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贵族的血,我的血里胆红素猛超标,义务献血人家不要。不过,我那不识几个大字的老妈对子女的教育是蛮严厉的,她不知道贵族是什么玩意儿,但将规矩看得挺重。比方饭桌上吧,吃饭不能有咯巴咯巴的声响,筷头不能在碗面上移来移去,不能将筷子吮得吱吱响,有客人一起吃饭时小孩子不能挟第一筷菜,吃鱼不能翻鱼身,不能第一个挟鱼背上的肉……最最严重的一条,不能将饭粒掉在地上。小时候家里穷,筷子不成套,有长有短,材质多样。有一次我将筷子在桌上那么一顿,为的是笃笃齐便于挟菜扒饭,脑瓜子当即就挨了一澳洲旅游休闲 http://bbs.ozabc.com/forum-55-1.html
|
上一篇:墨尔本的书友会下一篇:精彩长篇转贴:中古店往事 by 老爷叔(全程上海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