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论坛
蒋介石何以被改名为“常凯申”的笑料,确实使人们从一个小小的视窗,窥见了为何中国学术界出不了大著作的重要原因。清华大学教授王奇在一篇有关西方学者对中俄边界问题看法的著作中,把蒋介石的外文姓名胡乱译为“常凯申”。这个令人想笑也笑不出来的笑话,不仅暴露出作者治学态度的浮躁和浅薄,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弄虚作假与腐败现象。 首先它不禁令人想起文革期间的一段插曲:陕西纺织女工吴桂贤被擢拔为副总理后,有一次接见外宾。客人在交谈中提到了孙逸仙的英文名字,表示对他很尊敬。吴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问陪同接见的人员孙逸仙同志现在哪里? 对于已有博士和教授头衔,且著作专为研究西方对中国看法的名校教授来说,把蒋介石误称为“常凯申”,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首先,任何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学者,不可能没有接触到西方人对蒋介石的英文称呼。 在俄国人与俄文历史著作中,也是沿用西方拼音的Chiang Kai Shek, 而不是中国汉语拼音的蒋介石。但就算你摸不准俄语发音的蒋介石是谁,那也不可以胡乱把它翻译为“常凯申”。因为蒋介石的名字是在中国现代历史背景中出现的,而中国现代史中,从来也没有过“常凯申”其人,怎么可以凭空捏造呢。一本著作译名错误几十处 这样一篇有明显错误的论文,居然被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编审认为作者“牌子很硬,学养也好”而不加审核,就把它草草收入《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印行出版。仅仅这一本著作的译名错误就有几十处之多,可见该出版社其他著作的错误也在所难免。既然中央出版社开风气之先,那么高校出版社发生雷同事情,就更不用说了。 多年来,中国政府为了提倡学术研究和鼓励学者创造成绩,先后向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倾注了大量经费。 但人们看到的结果却是,那些研究单位门面焕然一新,设备不断换代,学者名片上教授与博导一大堆头衔,然而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成果却是凤毛麟角。澳洲旅游休闲 http://www.ozabc.com/forum-55-1.html
|
上一篇:Had a great walk at "Six-Foot-Track" of Blue Mtn March 21-21,下一篇:新西兰环游南岛9日自驾行-游记更新至christchurch野生动物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