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Duckweed 于 2014-3-31 13:13 编辑
在第一集里砍价买来的公寓房里住了两年多三年的光景,由于家庭成员变化,不得不考虑住house。刚开始还考虑又再做租客,看了几套房递了几个申请都没音讯,查了查自己账户里的钱和当时的行情,咬咬牙还是可以买套house的,只是budget比较紧,比第一次买房时还不如,毕竟那时还有1万4的补贴可拿,而且没有印花税。这次只能首付15%,全部都是因为要预留三万上下作为印花税,所以决定坚决不要一夜回到解放前,社会在进步,人民在发展,我怎么可以开历史的倒车呢。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看房,不过仍然有一搭没一搭的,因为住ashfield,但内西任何一个区的house是绝对买不起的了,我的上限只有65万。只有在更远点的区看看,最后定在了ryde地区。在这里鄙视一下自己,来澳洲多年了一直不开车,长年依靠火车,这一点不但影响找房也影响找工,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像楼主一样。
话说当时是2012年夏末秋初,和现在的季节差不多,已经对有两个房子出过价了,但当时的行情已经不允许楼主像2009年那样肆无忌惮的乱砍价了,碰见的中介都能感觉到是身经百战的,不像2009年还很让楼主碰见过几只菜鸟,虽然楼主当时也是第一次入市的菜鸟,能让楼主都感觉到中介的气场不够,可见中介有多菜。情势逼人,子弹又不太足的楼主有点感觉吃力,之前出价的两个房子都没有回音,楼主都准备打退堂鼓不买了。这时同一条街上放出来两套房子但都要拍卖,楼主曾经给自己定过规矩不买拍卖房,只打酱油看看。一则觉得没有cooling off period,有些risky(也不知道哪来的臭感觉),二则觉得拍卖房的价格都会高过自己的上限,肯定没戏徒增伤悲。不过打打酱油还是可以的,所以这两个房开放时楼主都去看了,拍卖时间相差一周。早一周拍卖的这个,也就是楼主独孤竞拍得来的这个是麦家代理的,照片,实地摆设都很好看(之后证明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全是赚眼球的廉价装修),感觉就是直接拎包入住就行了,这点符合楼主当时的情形,但地小而且是一前一后的分地,卖的是前面这个旧的(后来发现这条街上很多这样的),网上公布的指导价是67万以上,超了楼主的预算,所以一开始楼主真的是把这个当作酱油来打的,连试探性出价都没有。
后一周拍卖的这个地大一些,不是分地,车库被作为flat租出去了,屋子里面旧旧的,要自住绝对需要再弄弄,而且我家那位看出建材是石棉板,说以后拆了扔垃圾都要花一大笔钱,不过今年看到新闻说新洲以后会开辟站点专门供人们回收丢弃石棉板,但这已是后话,当时不是没有这政策吗?这个指导价60万以上所以楼主觉得还有戏因为两个房都说拍卖前如果价格合适会卖,不一定非要拍卖。这个房看完后楼主出价63.8万,中介回复房主很开心但还想再等等
两个房看完后三周左右,麦家突然无预期的给我打电话问我对早一周拍卖的这个房还有没有兴趣,要不要再看第二次,觉得很奇怪就又去网上看了看,结果又发现指导价被改了,被改到楼主的预算范围以内了,62.5万,你这不是勾引俺吗?于是没忍住又去看了第二次,回家后给了同样的出价然后象征性的要了两处的合同和租金评估以防万一,合同给了律师她也没看,说真要参加拍卖了通知她再看,两天后麦家说房主在海外要拍卖前一周才回来,到时再通知我屋主的回复。到了拍卖前一周通知我说房主还是决定拍卖。楼主这时决定改掉臭规矩进入拍卖场练练手了,因为看趋势不通过拍卖是很难买到房子的,于是通知律师要参加拍卖了以及拍卖的时间,律师很给力,两天后来电话解释了合同说没什么大问题,问我有没有找人做检查之类的,同时贷款中介也开始紧锣密鼓帮我找银行预估了。到了拍卖这一天楼主早早到了登记好就去屋外等,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参加拍卖但决定超过预算就放弃,反正一周以后还有一个。拍卖准点开始,拍卖师噼里啪啦的开场白后居然是长长地冷场,没有一个人出价,包括楼主。拍卖师鼓动几次以后无奈代替房主出价63万,这时楼主和家人商量后举手了,然后就听见拍卖师喊了一次喊了二次,就是不喊第三次落槌。然后就看见中介在楼主和房主之间跑,周围一堆打酱油的,之间中介还蒙楼主说另外一印度家庭也中意这房但因为自己现在住的房卖了还没有settle,拿不出大定,楼主直接让中介去和房主讲,说我是带了支票本在包里的,这样来回几次后,房主非要再加5千才卖,最后楼主实在看不过拍卖师的小槌高举10多分钟,第三次就在他的舌尖打转,于是加了5千,这回拍卖师在一分钟之内迅速叫了三次,高举的手终于落下了,希望他没落下病就好。
|
上一篇:如何抵抗 AGL 后续下一篇:参加活动--我就是那个没有经验就上auction战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