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7-9 19: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4 要尊重客人实际上,印度外宾的事是比“孙悟空大闹天宫”早些的事情。那时候,中印关系还是“巴伊巴伊”(兄弟之意)好朋友,尼赫鲁经常派代表团来,来了,当然要管饭。要说印度朋友,饮食上应该是最省事的,为什么呢?人家有米饭和咖喱好像就行了,有的连勺都不用。饮料?上世纪50年来代的自来水,拧开就喝,吃嘛嘛香,这就是体质。这样不挑剔的客人,会在饮食上惹出麻烦,简直不可思议。麻烦的起因是领导说不行,接待外国朋友怎么能这样简单呢?要让他们见识我们中国璀璨的烹饪文化。这算“沙文主义”吗?恐怕不能算。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上上下下对外国朋友特别热情,是出自真心的。这是级别比较低的领导的指示,级别低,可也比贵宾楼高啊。当时中国接待方面有两个矛盾的看法:一个是主随客便,一个是入乡随俗。相对来说,感情上第二个看法比较占上风,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单纯热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觉得外国人吃得半生不熟的实在可怜,好不容易来个外宾,用自家最好的东西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但贵宾楼的党委书记原来是跟周总理的,有外事经验,他很清楚“内外有别”的问题,更支持第一个看法,也就是客人怎样习惯怎样来。现在中国人出国的也多了,看来,显然“主随客便”,对于来访者是更为尊重与方便的做法。可当时接待外宾的领导不这样想啊,于是就给自己找麻烦了。印度朋友的特点是虽然对口味不算讲究,可宗教问题特别复杂,忌口的特别多,一个代表团里,有不能吃牛肉的,有不能吃猪肉的,还有不能吃羊肉的,而在中国眼里,印度朋友长的都是一个样,你根本就区分不清。中国方面在外交上有一条原则,就是绝对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这是不能出错的。看看招待印度客人的复杂性,真没办法。厨子们一琢磨,咱就天天吃鸡好了。好在中国菜博大精深,一只鸡翻来覆去,几百个菜式不成问题,您慢慢吃吧。这也不行,就有一位什么沙先生来找厨师了,说他不吃鸡。还有不吃鸡的宗教?那么,要不给他弄条鱼来?不行,沙先生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通过翻译说明,才搞明白这位沙先生的习惯十分特殊:他是完全的吃素,无论鸡鸭鱼肉,一概不沾。沙先生说,凡是能够变成生命的东西,他一概不吃。怎么办?上边不是说了吗,要让客人充分享受中国的菜肴。总不能跟喂兔子一样光让他吃菠菜吧。那该用怎样的口味呢?书记正琢磨如何招待沙先生,有位厨师在旁笑道:这不是来了个印度和尚吗?书记一听,对啊!就照着招待和尚的法儿对付不就行了?北京有名的素菜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