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xhioanog 于 2013-10-26 19:59 编辑 有时候剩一人在家懒得做饭,开车到外面的茶餐厅吃了个炒牛河,讲究的粤式做法,应该豆芽只切取中间一段,牛肉口感也恰到好处,但是澳洲的小菜馆,不是酱油过甜或是厨师特意放了甜味,有点吃不惯。然后我就不可救药地怀念起家乡的炒粿条了。 粿条这东西,潮汕人叫粿条,客家人叫粄条,广州人叫沙河粉,做法大同小异,口感略有不同,至于是谁先发明的,似乎说不准,目前以客家人最先制作的说法居多,因成名于广州沙河,后来通称河粉了。严格说来,粿条与河粉其实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粿条要比河粉厚一些,粿条口感更粘、更粉,河粉口感更滑、更筋,粿条是纯米浆做成的,不知河粉是否在米浆里加了什么。 大概吃过肠粉的人都知道粿条的基本做法了,说白了就是米浆蒸熟,然后切条。而做粿条却不像做肠粉那么容易,因为是批量,无法像肠粉那般细致,一般用直径将近一米五的大锅煮开水,上面架着木板,米浆淋上去,蒸至凝结取起。偌大一张粿条饼,当如何取起?列位莫愁,山人自有妙计,那师傅只需用一根大竹槌牵其一端沾上,然后整张粿条都卷在竹槌上,移至大案台上,竹槌上的粿条饼一摊开,热气腾腾,师傅仗着手巧,一拎一放便折了一层,不至于烫手,折叠成方形后切条,最后切剩下的边角料,也会慷慨打赏给围观的馋小孩。 那时候买粿条,还不是非得用钱,可以用米票换。大概一斤大米可以换一斤粿条,店家只赚取差价。哪天米饭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吃粿条了,大人们就喊你拿几斤粮票去换,老板称一称米的重量,再称相应比例的粿条给你,恍惚记得只有冬夏换季时候新米跟老米换的比例不一样,这大概是我记忆里唯一的以物换物的交易了。 粿条换回家后,可以炒,也可以煮汤。潮汕人炒粿条与广州人炒河粉还是不大一样,炒粿条放猪朥、鱼露,有的还会放点菜脯粒,炒河粉放植物油、酱油,炒粿条配菜更多些,荤腥类有牛肉、猪肉、肉饼、鱼册、虾等等,蔬菜有芥蓝、豆芽、韭菜、包菜、沙葛等等,程序大致相同,热锅炒肉盛起再放菜、粿条翻炒,炒粿条易断、易烂,不似河粉筋道韧性,所以不能像炒河粉那样一手掌勺一手拿筷子翻炒。有意思的是,潮汕人家里往往一次炒的就是一家人吃的份量,操作起来相当麻烦,须得大锅旺火热朥才好,每每要肉、菜、粿条各自分开炒好再拌在一锅,炒熟后也不立刻关火,只用慢火烘烤,不时翻炒一下,如此方能吃到淀粉的焦香味。 |
上一篇:辣S人不偿命的自制辣翻天蒜蓉辣椒酱下一篇:跟风做【四川小吃叶儿耙】!^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