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公司争相雇佣中国人才像抢大熊猫似的!
澳洲是开放民主自由,又略带原始野性的国度。她有广袤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看似如死亡之海但却是遍地财富。她有气势磅礴的山峦,披这数万年没有变化的原始森林从南至北将澳洲东海岸 与沙漠一分为二。她更有八亿年恒古不变的地址构造,和大海赐予的如地中海般如诗如画的气候风光。这里的人民勤劳又富有创造性,他们用澳洲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自然资源创造了一个梦幻中的国度,〈桃花源记〉的绚丽文采也不能描绘其一二。
在澳洲丰富的资源的帮助下,她的经济迸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伟大自然奇观缔造的旅游业,无尽资源带来的能矿产业,地中海气候孕育的生态农业构成了澳洲的不死经济奇迹。
尤其是最近几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接踵而至,在全世界哀鸿遍野时,中国和澳洲却成了黑夜中的明灯!以制造业为动力的中国正飞速的发展着,急需工业原料。以能矿产业为主的澳洲不失时机的坐上了中国发展的便车。本来就富甲一方的澳洲人从来就不曾相信过金融神话的谬论,所以也就无从感受金融防暴的刺激了。中澳两国一个供给原料,一个开足马力生产,一拍即合,全世界都成了他们的商品倾销地。
在这种历史机遇面前所有的澳洲公司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或者与中国公司合作。一时间中国人才在澳洲公司成了大熊猫。澳洲公司甚至不惜互相倾轨,互挖墙脚。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子;竟有澳洲公司开出年薪$175.000奖金养老金不算在内的条件!但笔者婉言拒绝了,笔者今年才刚刚步入而立之年,年薪就已经超过$130.000,更加上现在的顾主对在下有知遇之恩,笔者对现在公司的感情是贫贱不能移的!
有人会说吹牛或你是运气好碰上了。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还发出了:‘我本无才能,但上天待我至此,何也?’的感叹。但随着社交面的扩展,我发现身边类似的人比比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
1, 中国人在中国长大会听说读写中文(粤语不管用)。
2, 在欧美国家留过学,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
3, 英语好。
4, 性格开朗外向,社交场合拿得起放得下,游刃有余。
5, 理工科出身,因为澳洲企业管理人员都必须是理工出身且有一线生产经验的!再被公司出钱培训MBA。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只有精英才能成功。那些成天抱着电脑手机醉生梦死的人,那些手高眼低不能从基层做起的人,那些胸无点墨却愤世嫉俗的人都只能永远坐在原地,可悲的仰望那些如惊鸿般翱翔的成功人士。最多只能发出苍白无力的怪叫“他们有门子,他们有好爸爸,他们是富二代”,却永远不会从自身找毛病为什么会被别人踩在脚下?没有门子关系不硬,那为什么在澳洲这种唯才是举的国家还是不能出人头地?这些人当问自己是真正的人才吗?
人们对人才有一个精辟的定义:
1,高学历。
2,高收入。
3,高流动性。
我再给他们加上两条:
4,像骡马一样吃苦肯干。
5,像鹰犬一样随时扑向稍纵即逝的机遇。
这些人大多是80后,和70后中的精英。 在70后老大哥们唯领头羊开创事业的基础上,80后的精英们大有后浪推前浪之势。动辄副总经理或者地区负责人!笔者就是在一位70后老大哥的指引下杀出来的!70后老大哥们,有能力,有经验,人际关系广,有耐心!80后的精英们更具开拓精神,适应性更强,更有自信且性格开朗。但也不拘小节,浮躁甚至急功近利。急需70 后老大哥的斧正!在此仅代表80后精英们向70后老大哥致敬!
也在此鞭策那些不上进的人奋起直追!祝愿那些正在奋斗的人仕途横通!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戒骄戒躁,对我们晚辈信心提点。
时不我待! |
上一篇:我在澳的心酸创业史,进退两难啊下一篇:澳 洲 华 人 移 民 的 最 好 机 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