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澳洲ABC

搜索
查看: 1579|回复: 13

[会计] 无本地经验,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你也可以活得很精彩+转行讨论+设计你的职业人生

[复制链接]

7

主题

100

帖子

247

积分

初入江湖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4-10-14 20: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紫衣 于 2014-6-1 02:40 编辑
无本地工作经验,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你也可以活得很精彩+转行讨论+设计你的职业人生
起稿: 这两天得空,看了很多裁员,迷茫,找工难的帖子,然后又有几个帖子讨论做什么样的财务会计好。
曾今在这里获益良多,也有感于本身交流气氛的友好,所以生出了写个帖子的想法——希望是个集思广益的开端,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权作抛砖引玉,引发点讨论和思考的小火花,也祝愿所有处在迷茫的job seeker坚持下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1.   牛人 v.s. 普通人
2.   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找工三部曲
3.   无工作经验如何敲开那扇门:可选方案,步骤+例子讨论,集合
4.  人生道路的选择-职业生涯和人生不同的选择
5.  Everything is possible-面对职业转行——两个真实故事+一个marketing的例子
6.  Networking的建立和维护:图书馆——政府——你工作的行业——你的邻居、社区、朋友——你的专业组织、行业行会
7.  澳洲找工网的搜寻
8. 专业领域:accounting的各个发展方向及财务 v.s. 会计的讨论
9.   证书的作用
10.  LinkedIn-你的商业名片
11.  个人标签——你的卖点,你的强项,你的职场安身立命之本
12.  职业空挡期
13. 骑驴找马 v.s.弃驴找马
14. 关于歧视,公平和你的态度
15. Summary+个人感慨
写文的初衷:
,我想说的是: 普通人也可以有自己小小的梦想,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你或者不是牛人,没有有钱的爹娘,但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可以活得很好。
,这里的例子,以普通人在海外生存为主,各类: 找专业工,买小生意;还有曲折路线,有人先打散工,读Tafe, 具备一定技能了,转回专业工。
,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渠道,分享方法,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牛人,不在我们本篇的讨论之列——但如果你可以去看看牛人的传记,懂得他们成功背后的坚持,相信也会学到很多,不需要全部,有时只要一点,你也足可以找口饭吃。
: 我希望这些帖子,可以开阔你的思路,扩大你的找工面,以及考虑问题的角度,我希望更多的澳洲华人成功,那么我们这个群体的力量将不可忽视。
:我试图平衡多方面的观点,打专业工的尊重做小生意的,大公司的也不要看不起小公司。这世上的路有千万条,没有唯一的成功路。
祝福大家,共勉之。。。。。。。。。。。。。。。。。。




上一篇:一个星期面试一个,老是上班时间离开去面试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大家怎么处理的?
下一篇:摄版宠版联合活动 -- 宠之影

7

主题

100

帖子

247

积分

初入江湖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4-10-14 20: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衣 于 2013-8-3 20:05 编辑
牛人 v.s. 普通人
这个世界确有牛人的存在,天资聪明,一路顺风顺水,无波无浪,加上本身也很努力,那真的是一个华丽丽的人生,见过的人:
**********IELTS准备一个月,轻松拿了个8
**********读书不用花钱的,全奖,连飞机票生活费都包了
**********找工作,中介雇主都及亲昵,发简历都要悠着点,免得面试太多安排不过场次;中介买机票,火车票求着去面试
**********工作,一路升职5-10年做到director
**********创业,你的同学最好的不过做到部门经理,而这边却是资产过千万了
但大部分人是普通人,也许:
*********考了无数次,IELTS勉强考了个6 或者6.5,勉强混了个入学分数线
*********与大公司无缘,一次次被打击
*********小公司不叼
*********好不容易找到个位置,
                       1.可能不是想做的;
                       2.未必是专业工;
                       3.是你想做的,但好像都在打杂,做垃圾活,似乎永远这样做下去了
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0

帖子

247

积分

初入江湖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4-10-14 22: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衣 于 2013-6-23 01:33 编辑
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找工三部曲
到了一个新的国家,你过去很强,很强,很强——但很抱歉,现实就是这样,当你赤足站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你过去的辉煌都将远去,今天,一切清零。你对这个国家,这个市场的认知,只是理论,只是网络。实战——现实的感觉是惨烈而又血腥的。
看到的数字,失业,裁员,一个职位几百人抢,位置在哪里,市场在哪里,定位是什么。
前提假设: 简历+求职信已经准备好,英文过关(起码可以面试和工作)
         备注1: 时间充裕我就写一写这个部分,不过这里已有很多大拿分享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我这里专注于流程吧,假设你知道会做什么,什么是强项
          备注2: 英文是起码的,如果不好,OptionA-在国内补好课,Option B 在找工作前,准备一定的预留时间补好英文。

第一步: 中介

       中介靠佣金挣钱,他们了解和擅长的: 1. 本地雇主的潜在需求;2. 目前的市场行情;3,足够的人才库
      作为一个有一定技能的新移民,中介作为打头站的先锋是有很大好处的。首先,他们了解本地招聘市场,起码比我们自身了解,通过和他们交谈,你可以了解: 1.目前市场的概况和需求;2.好的中介大概会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大概会知道你的市场价值,说白了,就是他们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你的marker value的上限和下限。
      如果有技术和某一方面的特长,拿到中介面试没什么难度,方法基本有二: 网投+打电话。我个人推荐打电话,或者发简历后追踪,或者发简历前简单介绍一下 brief yourself。当然了,由于没有本地经验,有挑剔的中介不是很叼你,但没关系,你的技能在那里,要相信自己,遇上合适的职位,直接打电话索求,JD +大力推销自己。
      有人说中介就是填充数据库的,拿你练手呢。没关系呀,你也同样拿他们练手呀,积累本地的面试经验,了解市场行情——非常省力的方式。如果你在某个industry很强,有的中介直接上来就大谈这个industry的big player, 起码他们的知识很aussie,比我们自身本地化,他们就吃这碗饭,如果连潜在的雇主和如何打开市场都不知道,他们也就白混了。
    最好的是,他们的服务,对你是免费的,无论他们最后是否推荐你,是否推荐你去见了雇主,是否给你找上了一份工作,谈一谈,对自己没什么坏处。
    中介,有经验人士,可以作为试水的第一站。

第二步,雇主

     事实是,无论你和中介聊得如何默契,他们是不能直接给你offer的,甚至他们还不如雇主对你有信心呢。
     经过初步的了解和市场分析,逐步的就会对你想去的市场,你想做的工作慢慢的有了思考和感悟。找工作——就是一份全职工作,早九点到下午五点,盯着seek和其他网站每天的职位发布,筛选合适的投。
     通过看大量的招聘广告,了解市场需求,同时修改简历和求职信,措辞越接近招聘广告越好。
     有针对的投,投那些你喜欢的,你觉得你做了会开心的职位,集中的投,分几档:最喜欢的认真改;一般喜欢的简单润色;一般般的就用通用简历和求职信。主要做到普遍撒网,重点捞鱼。
第三步,跟进+面试
       投完简历,不是坐等,而是积极出击,特别是那些招聘广告上留有电话的,有的电话留的是hiring manager,强烈推荐打过去,聊一聊,知道职位是如何空出来,highlight一下自己的强项,重要是让对方刚到你的诚意以及胜任这份工作的可能性;有的电话留的是HR, 那么直接强调自己和这份工作的契合度,了解一下招聘流程,用人部门多长时间给反馈。
       超过一半的招聘广告是没有电话的,基本上是海投,但是如果你要cold call, 找到电话号码和直接经理也并不困难,特别是那些写明汇报经理职务名称的,在google上输入职务名称+公司及部门名,你会有意外收获的。cold call 我并不是强力推荐,但特别绝望的时候,不排除使用一下,起码觉得你在努力,向着你想走的方向。
       个人经验,从海投开始,平均用人单位的反馈速度,在澳洲市场上无本地工作经验,除非是大牛超级牛,正常3-5周的周期,一般还是需要的。如果2-4周没反应是正常的,超过5周以上没反应就要再审视你的简历和求职信了。熬过2-3周的空窗期并保持找工的热情和对自己的信心很重要。
       如果你拿到面试,起码说明一点,直属领导对你海外经验还是认可的,面试的时候你就不必强调你的海外背景了,而是更多的往你的强项和通用的技能上发挥。
        原来有过做项目的经验的,可以拿着项目的模版或者notes,面试的时候,大概4-5份资料直接放在桌子上,有谈到具体项目的时候,可以来个直接展示。把面试你的人,当作你潜在的客户,最终的目的是——offer。
         面试接近尾声,question time的时间,一定要抓紧时间问问题,一般需要提前准备5个以上,采用5+1的模式,事先准备的五个问题加根据谈话进程跟进的问题。问题多表明你对这个职位感兴趣,思考的多,用人部门的头一般对这样的反应是加分项。一般的问题无外乎: 团队,和关联部门的合作方式,line manager的concern&priory..................
          恭喜你,二面了,进入到二选一或者三选一,继续努力。设计合适的开场白很重要,方案有很多,比如就上次面试中谈到的经理的工作重点展开说,在第二场面试的开始,就说,您上次提到的问题,我下去思考了,我的思路是。。。。。。。方案和步骤这么来。。。。。。。。。。我相信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再比如,二轮是大头从总部或者其他地方飞来,不要老是想着人家是面试官,比如你们一起有机会走去面试的房间,路上不要冷场,你的工作现在就开始,把对方当作同事,聊聊他/她怎么来的,对人飞过来给你面试表示感谢,一些打开话题,无伤大雅的话题,你越轻松自如,你留个对方的加分项就越多。
         面试后,感谢信是必须的,一是礼貌,二是针对面试中没答好的题的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0

帖子

247

积分

初入江湖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4-10-14 22: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衣 于 2013-8-3 20:09 编辑
无工作经验如何敲开那扇门
做一些立论吧,因为背景不同,走的路数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种情况:国内读本科,没什么深厚的工作经验,或者只是社会上混了两年,和到澳洲要做的专业工毫不相关的
读书——有经济实力的备选方案之一
   经济实力够的话,那么我的首选推荐是读书,读master,你喜欢的,可选择的,二十多岁的你, 在出国前,认真想想你想做的是什么,能做的是什么,你选择的不仅仅是你的职业人生,而是未来带给幸福期盼的三十年。那么,我希望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学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你可以做选择,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时候,做出慎重的决定。你的最初的兴趣,会成为你未来职业人生最重要的动力,希望——选你所爱,爱你所选。
   读硕士,可以是你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毕业后, 当作一个全新的毕业生,重新开始你的职业人生。

   读书的时候,最重要的两件事:1.读好书,在你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考出最好的分数;2,尽可能多的了解你将要去的行当, 包括报纸和网络的信息收集,参加公司的宣讲会、open day, 公司申请流程,做一个自己的lists,想去的公司,做持续的跟进,公司动态和新闻。其他的事情,有多余精力可以:参加有益的社团,做一些和未来工作相关的工作,比如:会计把一些小公司记账,IT做做兼职网管,道路桥梁的把人弄弄图纸打杂的。同时,很多公司有假期的intership, 尽可能的去申请。
    PS. 有同学去打工,体验生活,适量可以,过量就本末倒置了。遇见过一个同学,为了赚生活费,4-5点起一早做清洁,然后餐馆,一周跑2-3个地方。然后书读得很一般,毕业又陷入打杂工的恶性循环。
    研究生的课程很短很集中,可以把书读好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毕业时,你需要有一些闪光点,让你立足于社会。
    我遇见过的例子,出路二: 一是一直考到top 1,和导师关系好,勤力,然后全奖读博士,博士毕业后进了风投的创业公司,是公司排名前20的技术工程师,公司一年后迅速增长至200人。 二是,成绩至少达到大公司的网申的录取线,投,拼命的投,graduate scheme,各个大公司都有,加油。。。。。。。
    最后的出路,上面的尝试都失败了,没关系,学校有一个部门叫 career service 或者 career& employment的,那里的资源就是专门帮助你找工作,去那里看看,主要:1-大量的如何找工作,如何面试,如何做apititude test, assessment day的练习,甚至有例子,那里有工作人员专门做mock interview,模拟面试,录下来,然后拿着视频分析你的面试表现——如果你之间没弄过英文面试,这个很有帮助。 2-有些本地企业,愿意找本地大学毕业生,会直接去学校找的,那里也是一个工作信息的集中点,专门针对毕业生,没多少经验。
   以上都失败了,那你也只能去seek了,那里的竞争一样亚力山大,而且,更甚——所以,建议有机会读书的话,一定珍惜,一定读好,一定把你能用的资源用好。
   However, 人生每一个阶段,只要你不放弃,机会总是有的。如果你醒悟晚了,所有的都错过了,那么,走一条曲折的路吧,只要你还在努力,遇上机会不放过,总还是有出路的——请看我的下篇:networking 的建立和维护。
延伸阅读: 澳足上hellochina的实例: 面包会有的,工作也会有的(拿到offer了,谢谢大家的加油和鼓励)
http://bbs.ozabc.com/bbs/f ... page%3D1&page=1
打散工,曲线救国
     没有那么多资金,读书没钱。那么打散工,或者买个小生意,先养活自己和家人,才是澳洲生存法则第一课,别管什么,首先要活下来,有饭吃,才能说其他。
     遇见过的例子,两口子打散工,所赚的足够生活,然后读tafe,读那些移民嫁接课程等实用的科目,经历个1-3年的浮沉,漫漫的转回专业工。
     看到隔壁楼说,梦想就是最终找到一份6万澳元的专业工,其实这个目标不难实现,从一些基础工作开始,不要看轻那些被你鄙视的垃圾活,能把垃圾活做得有效率,做好了,你也学到很多东西。等你下次换工作,这些就是素材,去说服你未来的雇主,你值更多钱。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不要放弃学习,在最灰暗、迷茫的时候,知识给你前行的力量,抱怨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是,定计划,去实行,每天提高一点点,那么你离你的梦想就会近很多。。。。。。。。
     祝福所有在迷茫中浮沉的人们,最终找到自己的出路。
附注:如果你是PR, 住满两年,你就可以拿到助学贷款,如果愿意,还是可以去读书的,毕业后,工资达不到一定线,好似借款都不用还了——有待证实,我只是听说。请多方查证。
第二种情况: 那些高中或者本科就在在国外读书的人
     这样的一群人,基本和本地的大学生很接近了,或者更强,因为是外来移民,更加懂得——只有努力,才能让我们在一个新的国度生存得更好。
    他们的路子更宽泛,选择面更多,见过的例子:高中就在国外读书,最终刷下一波本地的高才生,一路过关斩将9轮面试,去了她想去公司。
     坛子里的Ritacow推荐过一个视频, 一个女孩子,从第一趟课听不懂开始,到拿了阿德雷德大学的毕业生第一名,后来去了pwc工作的例子。http://bbs.ozabc.com/bbs/f ... read&tid=571431
加点个人感受:  我很快看完这篇视频,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这个女孩子头上的诸多光环,而是她的两个观点: 一我今天在这里,那是因为过去十年的努力和奋斗;二曾经的那个我,在图书馆一坐就10个小时,晚上回去,背很疼,床都睡不了,在地上铺上地毯和电热毯。
        
      人生的结局其实是你自己书写的,你今天的每一步决定了你明天在哪里。。。。。。。
后续: 人生道路的多种选择, 国内外具体例子放下一节聊吧,这部分已经写了很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0

帖子

247

积分

初入江湖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4-10-14 2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衣 于 2014-6-1 02:28 编辑
人生道路的选择
           ——你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题记——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很多年前,我最亲的表弟常常逃课,不想去上高中,那年假期我回家,和他做了一次长谈,他觉得混社会很好。我说了很多话,给他讲了很多例子和道理,最后的总结是: 读书也许不是一条最好的路,或者你会赚到比你同龄人更多的钱,但你的路将会曲折的多的多;读书—永远是一条便捷和相对顺畅,可以看得到结局的路。很难说读书和混社会哪个更优,但如果你做出选择,那么就努力的去过活。
          我这个表弟,听了我的话, 说:“姐,我听你的,我回去读书。” 然后,坚持了一段时间,又故态复萌,在无数次逃课后,最终选择了退学,然后家里出钱,让他去不知名的中专混了个文凭。你说,我的表弟,未来如何:)
国内 v.s 国外
       在我们能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趋利避害,尽可能的做出对我们最有利的选择,但这个选择是不是最优,这就很难说。但你困在彼时的局里,出不来,只能去做出在你有限认知内的判断。
       P.S. 我个人的世界观是赞同去尊重他人的,包括那些和你持不同观点的人。所以,尊重在国内的优点,和正视在国外的缺点也是有必要的;选择国内或者国外,case by case,是不同,很难说殊胜殊优,个人感受而已。这也让我想起,有个全职妈妈曾今自豪的说她对小孩如何如何,是我们这些上班妈妈不能比的;然后我在家做全职妈妈了,事情又反过来了。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做全职妈妈或者决定回去上班,你一定会为你自己,孩子和家庭,做出你最好的判断的,如果我是你的朋友,我都为你高兴。我有在国内国外的朋友,有混得好的和不好的。但这都没关系,都是我的朋友。
      有个事情很好玩,我有个非常好的朋友,有和我非常不一样的出差经历。这人混了那么些年(无任何官方背景,纯做学术的),已经在他的领域混到了国内最顶尖的那个团队里,每次大型仪器采购,去他国,那都是国家级部委的接待。然后去欧洲进修,满世界的交流。他的出差经历是非常happy的,豪华酒店,贵宾接待;老婆在外企做R&D, 经常到全球总部培训。他们工资一般,当然绝对不差,不算有钱人,但都非常有知识、很有社会地位的那类人。
      我有一段时间,也老是到处飞来飞去的,每次都是苦哈哈的,每晚$200澳元左右的酒店,公司付了钱,希望你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没经济效益,你也就不用出差了。然后去challenge一堆的business unit owner, 每次meeting前都要定strategy,摆数据,列事实讲道理,口舌费劲,别人还未必踩你,然后又要下去杀死无数脑细胞,让别人接受我的方案和流程。出差回来,我一般都要直接睡半天,精神才恢复过来。有一段时间,体重下降非常快,搞得我爸,每次电话尽关心我体重了。
      我自问薪水一般,国外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讨的。当然,我那朋友也是有压力的,也要出论文,出研究数据的。但是,和他相比,我很难说我混得比他好,甚至可以说我远远不如他。这群做学术,认真做事的人,是中国的希望,我永远希望他们好,比我个人好得多得多。。。。。。。。。。。。。。。。。
民企 v.s.外企
        大家出了国,由于外资背景,当把民企和外企摆一起的时候,外企可能是要高一些的。就我自己也是,我觉得外企文化我更适应,和老外在一起呆的时间长了,同化了,那些价值观,做事的方式,已经非常趋同。如果回国,去民企,需要反向适应。
        有一部分的印象还停留在老的image上,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民企都很好,而是确实是很多很好的民企,崛起很快,在和外企在中国甚至国际一决雌雄的过程中,他们做得很好。
        我另一个朋友,财大市场营销毕业,毕业就一头砸入民企了,混了那么些年,某区的销售总监,等公司上市,那些股票期权少说几百万。还有我大学室友的老公,毕业后尽给小老板打工,做了两年后,发现了些门道,自己开厂做了,五年就资产上千万了。看了这些例子,我想说,都是路,很难说谁更优,去尊重那些不同的人生选择吧。
四大 v.s 其他的路子
       这个章节我很喜欢,因为财务会计出身的,四大就是那个遥远的明亮的灯塔。however,我很不喜欢,那些唯big4的是论。曾今接过一个电话,说,“哈哈,人家很喜欢你呢,但是他们拿着一个ticking box,一项项来,你没big4, 薪水要低$10k呢”。我简直想抽抽,没四大不会死人好不好-自有别家愿意开比你offer多出$20k。
      做财务会计的,big4-> big corporation,是条出路,光明大道,我不否认。但我看到的现实的几个终极PK的例子,大区FD-公司的graduate scheme起来的人完胜big4 background的人,然后到了VP-functional, big4的人胜出,最终到了全球财务老大,还是有深厚业界背景的那个候选人稳坐江山。
     回头说说毕业的出路吧,早些年,第一阶队的人,去投行,毕业生薪水比四大高20%-50%;然后下一阶队,去咨询公司;第三阶队才是四大,薪水一般,工作极苦,很多人干两年都撤了。我相信这里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中国人,我想说的是,四大非常好,但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选择,你的潜力在哪,你的优势在哪里,去拼一拼吧,everything is possible。我毕业的时候,是很迷茫的,没有做过很好的职业规划,所以现在看到那些年轻的有朝气的中国人的面孔,格外兴奋,我相信这一代的中国人可以做得更好,祝福所有的在做职业规划的年轻人。
  
    Ps:听说现在国内的牛人毕业都去大型国企了,比如最富盛名的中金。
    Enc: 有志于投行和咨询的天才们,推荐你们去看powerapple的工作版,那里有一群天南海北的中国人,分析他们如何走进世界的顶级公司。记得看过一个帖子,那些去顶级公司的牛人,最后assessment day,都是头等舱飞去欧洲,公司要的就是那种感觉,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we play big game, starting from today- Good Luck!
人生无限的可能性
       那个长长的人生通道里, 熬过黑暗就是光明的。在那条狭窄的、悠长的、看不到出路的甬道里,曾今有人和你一样挣扎。
       加油不放弃——忽然有一天,柳暗花明,回想曾经,你可能想到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能。”
        你的梦想也许很小,但敢想敢做——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相信梦想的力量,你呢?
那个美好的不是结局的结局: 我的表弟,那个曾经逃学,中学没毕业的淘气少年。在社会混了几年,后来通过自考,拿到了大学文凭,在当地的公务员考试中,考了第一名,去了最穷的乡下,扶贫,然后借调市里,经过几年的努力,做了局里的办公室主任,管着20多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0

帖子

247

积分

初入江湖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4-10-15 0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衣 于 2014-6-1 02:30 编辑
Everything is possible-面对职业转行
       有时读了太多书,会narrow your view。有时,读书人有那份清高,好似不做专业工对不起自己的那份读书的辛苦,甚至于白白生出那些凭空的优越感。
        有两个人的真实故事或者会给你一些启示,开拓一些思路。
故事一:
     
看到过一个留学生,硕士,最初在pizza店打工,很勤力,后来老板因为私人原因要退出,他贷款买下了这个店,一开始很辛苦,稳定员工,吸引客户,做更好吃的pizza饼。直到这个店开始正向盈利了,他开始考虑逐步退出日常管理,提拔一个人做店面经理。慢慢的,后来他在这个行业做得好了,认识了些朋友,卖店的人主动找上门了,一些是经营不善,一个是个大餐馆,老两口要退休孩子不想接着做。他最后又买了一家披萨店,接受了这家餐馆。彼时,一共拥有了三家店。
     忘了这是在澳足还是freeoz上看的帖子了,我对那个小伙的热心很有印象,有很多人和他讨教如何做出好吃的披萨饼,以及开店扭亏为盈的一些方法和实战技巧,他都很无私的和大家分享。
     我想他的三个店的收入早已经超过一个FD的收入了,他当时记录了他第一家店,他的净收入超过10万的时刻。很强,打工,做小生意,都是一种选择。
故事二:
        Carolyn Creswell是 winner -the Telstra Business Woman of Year 2012
         你知道她怎么开始的吗,18岁的时候读大学,Monash 大学学艺术的,兼职的地方要关门大吉,她也即将失业。她凑了1000澳元,买了这个business,然后今天,这家企业A$50 million operation explorting to 32 countries.
   
http://www.carmanskitchen.com.au/about-us/founder
Usually when the average 18-year-old manages to scrape together $1,000, you might expect them to put it towards a car, or perhaps blow the lot on a trip to Bali. Not Carolyn Creswell.

Unbelievably at 18, Carolyn found herself offering her life-savings to buy out her employer.

"It was a small business that made home-made muesli for a few cafes and delis in and around Melbourne", Carolyn says.  "I worked there one day a week while I was at Uni, and I loved it. When the owners put the business up for sale, I thought my job would be in jeopardy so I offered them $1,000 which was initially dismissed, and then finally they took up my offer."The subsequent growth of Carman's is the stuff of entrepreneurial dreams.

Carman's now exports to over 32 countries"I am not an overnight success", Carolyn says. "I have been chipping away at this for 20 years now."Some would disagree with Creswell's self assessment.  Only 20 years from cottage industry to a multinational, trusted Australian brand is akin to overnight success, especially if you consider Creswell's youth and inexperience in the beginning.
Career tip from Carman: “You have one life, so you need to ask yourself: ‘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look like? What do I want to do with my life?’ Don’t just sit back. If you’re unhappy in your job, go and do work experience or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简单翻译(非专业): 你只有一次生命,所以你必须要问自己,我想我的生活看上去像什么?我的人生我想做的是什么。不要只是坐在那里, 如果你不开心你的工作,前行和得到工作经验或者尝试一些不同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你的选择可以很多很多,选定一条适合你的,坚持+持之以恒,你必将有所获。
如果他们都可以,如果你相信自己,你也可以。

下面再分享几个专业工的例子:-待续

实例1:意志的力量:  学marketing的后来转了去做数据分析,做到大公司的高级分析员

        他的故事,和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一样,80后,出国学marketing,语言是个弱项。
        有一天,他坐下来,轻描淡写的说他在中餐馆打工的辛苦,有一段时间手都发抓——洗碗洗的。我简直很难相信,外表很公子哥的一人,上班之余打打高尔夫,兼职做足球教练裁判,基本都吃外卖,做饭只会番茄炒蛋。
        最初认识他那会儿,实习生,学marketing呢。业余中餐馆送餐司机,养着两个车,一个自己出去玩的,一个送餐的。每天下午开始干活,一直做到午夜。
        毕业了,英文一般的marketing 很难就业的。我是后来才知道,他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中国外派去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的那种专家。有次他说,毕业了,大了,工作年纪了,不能再和父母要钱了。这人是宁可洗碗洗的很辛苦,也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那种。我看着他,不得不说,父母教育得太好了,从小养尊处优,却能吃苦;可以张嘴要钱,却要顶上自己的那份骨气,那样的傲气,不让人不服不行。
        此后,他开始了第二学位的学习,应用数学-统计学方向,奖学金只谈下了30%,剩下的要自己负责。所以,他仍然持续的做送餐司机,赚钱养活自己。
       现实残酷的是,第二学位毕业了,还是找不到工作,继续送餐。沉浮了一段时间,给政府做marketing的project项目分析,面试的人很喜欢他,可再次打击的是——由于政府资金的缩减,工资很低,而且只能是临时工,还不是全职,只是part-time。
       再继续沉浮,终于有一天凤凰涅盘,经历了前后两个多月的面试曲折,找了个不错的公司,做分析员,就是最下面的那种小兵张嘎类型的。
       然后,经历公司全球裁员风暴,他所在的组10多人,最后只保留了3人,他就是那个幸存者之一,而且涨了工资,做了senior.
      
       要多坚强的内心,多强大的意志,才能熬过那些风暴,撑过那些苦难,看到彼岸,一路走来——不停歇。

       我真真感动的,是这番执着,这番坚韧不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意志的力量。

实例2: 一个高中毕业生shipping clerk经过5年以上的奋斗,最终到了全球战略制定组

***************为什么有人有学历,有人脉,混了很多年,还是个普通员工
***************为什么有人一无所有,却一步步稳妥的升上高位
***************为什么有人情商不错,却在每次裁员都颤颤兢兢
***************为什么有人有极强的技术背景,却被后起之秀超越
那些公司的政治,职业生涯的取舍,这群人怎么混。。。。。。。。。。。。。。。。。
人物的出场和背景介绍:
无大学学历的小狮,本篇的主人翁,如何混到head office全球战略制定组
Graduate Scheme起来的小麦,两次中央到地方的辉煌之后的宁静
不得不提小舒,同样是graduate scheme起来的人,她是小狮曾经的直属上司,小麦的公司好友,她也是老加的直线汇报经理。
还有那我最最最佩服的老加,管理着实际financial transactions的所有队员(15-20人),黄牛一样努力踏实的技术牛,几十年了,还是这个位置。和他平级的另一个大区的share service centre 的 senior manager, 人都换了三拨了,一个内部升的两位空降的,一个都不如老加,其中还有一个四大背景来的,在一次大的失误后,公司也让他走人了。
老费,管理着庞大的资产,工会的员工代表,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升职空间了。
个人感受:
从老加和另个大区的例子,我深刻体会了:不是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limit,升职加薪,因人而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0

帖子

247

积分

初入江湖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4-10-15 00: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衣 于 2014-6-1 02:31 编辑
Networking的建立和维护
图书馆——政府——你的邻居、社区——你的熟人、原同事、朋友——你的专业组织、行业行会
(待具体展开。。。。。。。。。。。。。)
    当有人持续的说,我在本地没有connection,找工作真难呀。那么我的问题很简单,你尝试过了去建立那些联系了吗,去维护你的网络,去做一个愿意无偿帮助别人,同时在无数的occassion不断的持续的加强你的image了吗? 如果你连简单的尝试都没做过,那么, 那些呻吟,真的只是呻吟而已,你今天没有做出改进和计划,明天天上不会掉下来一个大馅饼砸在你头上。
一个简单的开始:
    你的第一站,社区图书馆,那里有个section,专门罗列找工的各种途径。如果你连一本都没有读完,It's a shame really- 抱歉,语气有些重,但我真是着急呀,看着这一群好似找不到出路的人迷茫,我恨不得在他们身边拿个大鼓敲敲敲,不仅鼓舞士气,而且敲醒一颗沉睡的心和迟缓的行动。
    加油,话说回来,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我始终相信那些书中,那些文字,那些知识的力量。拿上笔记本和笔,去图书馆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各种书呀,如何建立networking,如何写简历,如何做volunteer, 如何面试,如何写cover letter,无数了,老多了。那一个书的海洋地方,我最迷茫徘徊的时候,图书馆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那些宁静,那些肃穆,那些埋头苦学的人群,最让人陶醉,最让人迷恋,最让人充满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我最近还在图书馆看到那本我很熟悉书,那本2008年金融危机最重的时候,我换工作看的书。我那会儿在最不该辞工的时候,裸辞了,那本书名字就很吸引我——降落伞,名字就很遐想——what color of your parachute 2008.
      现在出到2013版了。其实同系列的书还有很多很多,去看看吧,你会有收获的。

政府——centralink的帮助

    我到澳洲不久,就有人给我介绍政府的jobseeker项目了,后来offer拿得快,这事也就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我知道有样的服务存在,有同学是通过他们找上工作的。澳足上就有例子
http://bbs.ozabc.com/bbs/f ... &extra=page%3D1
申请免费TAFE Accounting(Advanced Diploma)课程记
      给大家理论普及一下吧,政府养了一帮子人,职业帮助人找工作的,政府的这个项目叫做jobseeker, 如果你失业了,找工作,就去那里注册一下,不仅每周有生活费领(几百元,有criteria), 而且人家有很多的官方渠道以及免费培训帮助你。
       如果你在找工作,无果,请去centrelink.具体我没有操作过,请自己用心研究。
中介的铺网
这节聊聊中介的使用,关于中介的具体特性,最近有个帖子很好innerwarrior写的
http://bbs.ozabc.com/bbs/f ... &extra=page%3D1
我这里主要想聊聊如何和中介保持联系,如何在一个城市铺网,从而扩大你的找工面。
中介虽然跟你不亲,但他们绝对是你的networking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他——人家的网络比你好,市场需求比你跟进快。这里说的是协同作战,中介就是你的战友,前提是你们得是一个战壕的,也就是说目标一致,攻下的堡垒就是——雇主。
以我个人为例,会计中介做介绍,其他行业可以以此类推。扫一遍seek的招聘,跟踪一周,你基本会对几个大的中介有了解的。很多中介在一个城市有多个点,以悉尼为例,分city, 内西区,Huntsville, chatswood, paramatta 等等。 一个中介,你的agent一般只覆盖一个区,这个时候,需要和他们办公室的人联网,其他区有工作机会才会找你。说一下我的铺网吧:
Hays——我跟进的是Hurtsvilli和inner west, 这包括了南区和西区
Michael Page——我联系是paramatta的office, 这覆盖了西区更远一些的地方,同时,我有协议是temp和perm一切的都考虑,只要价格合适,职位靠谱。
Robert Half——我跟进的是city和eastern suburbs的职位
West Recruitment——联系的是chatswood的办公室,考虑北区的覆盖
Hudson我投的具体的雇主(他们好多是onsite的HR的service,直接承包大的雇主人事外包),还有个若干的小的中介在city。
重点的,持续1-2周发邮件或者打电话跟进,这样大致东南西北都覆盖,一个团队在铺网,胜过你一个找工作。
你的行业资源——你最强的networking
(运用你的行业资源,如何最大化+具体的例子——
你行业名声的建立——你的reputation——你的职业财富

你的行业资源在你整个的职业生涯,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包括,你的雇主,你的直属老板,你的同事,你的上下级,你的供货商,你的客户,各种资源,甚至食堂打饭的阿姨。。。。。。。。。。。也就是说,这是一群真真了解你工作能力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关系网,你身处这个关系网的核心。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吧,有人从国内辞职,直接就transfer到澳洲了,为什么——第一点,一定是老板舍不得你走;第二点,澳洲有这样的资源;第三,了解你能力的人使得上劲。这应该是最直接、高效的找工方式了,无缝对接。还在国内工作的你,扪心自问,你是否值得你老板这样做呢,为你在澳洲创造一个职位,或者大力推荐你到澳洲。也就是说,你要有这份价值,才值得你公司及举荐人给你使力。
第二个例子,我有个朋友,辞职了,来澳洲生孩子,一生两年,忽然有一天收到亚太区老板的电话,问是否有计划回去上班,现在澳洲分部缺人,先part-time了一年多,后来忙,转成全职,3天在办公室,两天在家。你的老板,你的上级的上级,如何在事隔多年,仍然记得你,老想着回去聘这个人,为什么——两个重点:
**************1.做人,中国人叫会做人,老外定义为EQ
**************2.做事, 说白了,你工作能力强,强到当拿你和其他人做比较时,还是你好——我定义为工作IQ,不是说你的智商有多高,而是说你的工作效率绝对有突出的地方

番外: 话说美国副总统Joe Biden在他的一个助手离开职场11年后,再次找到她,这就是网络的力量。

再举个澳足的例子,xiaobao,我看过她的帖子,学生化的,在澳洲转了做财务,在她决定出山后,原来的老板又找到她。
我还知道一个朋友,做咨询的,原来是乙方的contractor,后来合同结束后,就留在了客户-甲方那里做了perm staff。

你做人的方式,处事的态度和工作的方法,决定了你这个networking的广度和深度
。希望这些例子可以促使你去思考和珍惜你的行业名声,比如:
********************有的人想着,反正我要走了,这堆烂摊子就留给下任吧——你业内的名声恰恰就是自己毁掉的
********************这份工我且不喜欢呢,得过且过——大家都知道此人不过尔尔
********************我领导及上级最重要,其他的无关人等晃过——等要升职的时候,来个360度评价,就歇菜了
********************我是大爷,供货商且要围着我转呢——你的态度可能会从你供货商那里转去你老板,或者其他场合
再说个实例,我刚好知道些八卦和职场的真实,小磊同学在中国已经做到一个semi-senior了,技术是不错的,英文过得去,自我定义为senior,总部来了个consultant-Josh,他觉得人家级别一般。Josh想着中国人,帮一把吧,不计前嫌的告诉了小磊同学澳洲有个新发布的职位,级别有些低,问他感兴趣吗——小磊同学刚好有澳洲PR, 立刻踊跃的表达了不介意降级的意愿。Josh于是呢,帮忙递了简历,小磊同学最终是要和本地人竞争的——出于同事关系,澳洲部也就安排了面试。最总小磊同学没有拿到这个职位,Josh刚好是我的朋友,和我分享了以下观点:
***************小磊的上级的上级,同时也是澳洲部的functional领导的领导, 给出一些comments,对他工作能力没问题,为人处世上觉得有欠缺
**************澳洲的functional的大头,对小磊同学自我定义为senior,现在跑来做junior,不是很舒服,老觉得这人不是曾经声称和我平级吗
**************小磊一直觉得他的直属上司应该可以帮上忙,但他的上级,全球网络和资源不够
**************澳洲部也跑去问Josh的意见,Josh很中肯说,我只是帮忙递简历的,你们觉得合适就用
           我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很可惜,小磊技术不错,澳洲的中层领导面试后也算满意,可惜在整个网络中,他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推荐人。很多时候,不是败在做事,而是败在做人。我后来听说小磊,仍然在澳洲浮沉做杂工,很是可惜。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专业对接,虽然降了一级,但不失为一个在澳洲好的起点。
其实,我想说的是,年轻人,珍惜你的行业名声,真诚,踏实,肯干,用心对待你周围的人和事,你的财富和资源会越来越多的。
说完实例层面,来点点播吧,举个例子,你在中国,如果你的suppliers是澳洲的,那么通过工作,你就可以这边建立某种联系;其次,你的雇主和同事,或者澳洲有分部,或者别人也移民了,这些都是你的资源。很多人,原来在国内就在外企——总部,各个分部,培训,都是资源,都会给你带去意想不到的人脉。
说个我的例子,我做过一些项目,在项目中建立了和很多同事不可磨灭的友谊,又通过这些做的事情,奠定了很好的行业名声,这些同事,都会跳槽,也会换行业/升职/做领导,那么我的网络,随着这些人的变迁,会逐步扩大,有一个好的职业名声很重要,如果有一天我换工作,想去的公司,刚好有认识的人,这些人,或者在总部,或者在分部,找到他们,他们知道我是怎么样,无需夸大,只要说实话,我就有机会进去——这就是网络的力量——networking, networking, networking——端看你如何维护他

你的行业组织,专业行会

从会计行会说起吧,这里很多会计是Acca, 那么每月的第一个周二晚 red box day,有多少人去过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认识同行的专业人士的机会,很多老移民曾经和你今天一样,他们一般很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同时,有人已经在这里很多年,本身就有一些社会资源和渠道。如果是IT,工程或者其他,以此类推,找到你的行业组织很重要。你不能指望这些关系能給你立刻的直接效益,整个资源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同时,別人需要时间了解你,多一些时间认识人和聊天,你行会的人才知道你会什么擅长什么,这样,有合适的机会別人才会想起你。
很多人是CPA,CA,他们在每个区以及某些领域都有特定的兴趣小组,多去参加,不仅能学到东西,认识人,而且是非常宝贵的行业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
发表于 2014-10-15 01: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大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江湖老手

Rank: 6Rank: 6

积分
11262
发表于 2015-7-25 05: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江湖老手

Rank: 6Rank: 6

积分
11262
发表于 2015-8-17 03: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