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0-15 0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衣 于 2014-6-1 02:30 编辑
Everything is possible-面对职业转行
有时读了太多书,会narrow your view。有时,读书人有那份清高,好似不做专业工对不起自己的那份读书的辛苦,甚至于白白生出那些凭空的优越感。
有两个人的真实故事或者会给你一些启示,开拓一些思路。
故事一:
看到过一个留学生,硕士,最初在pizza店打工,很勤力,后来老板因为私人原因要退出,他贷款买下了这个店,一开始很辛苦,稳定员工,吸引客户,做更好吃的pizza饼。直到这个店开始正向盈利了,他开始考虑逐步退出日常管理,提拔一个人做店面经理。慢慢的,后来他在这个行业做得好了,认识了些朋友,卖店的人主动找上门了,一些是经营不善,一个是个大餐馆,老两口要退休孩子不想接着做。他最后又买了一家披萨店,接受了这家餐馆。彼时,一共拥有了三家店。
忘了这是在澳足还是freeoz上看的帖子了,我对那个小伙的热心很有印象,有很多人和他讨教如何做出好吃的披萨饼,以及开店扭亏为盈的一些方法和实战技巧,他都很无私的和大家分享。
我想他的三个店的收入早已经超过一个FD的收入了,他当时记录了他第一家店,他的净收入超过10万的时刻。很强,打工,做小生意,都是一种选择。
故事二:
Carolyn Creswell是 winner -the Telstra Business Woman of Year 2012
你知道她怎么开始的吗,18岁的时候读大学,Monash 大学学艺术的,兼职的地方要关门大吉,她也即将失业。她凑了1000澳元,买了这个business,然后今天,这家企业A$50 million operation explorting to 32 countries.
http://www.carmanskitchen.com.au/about-us/founder
Usually when the average 18-year-old manages to scrape together $1,000, you might expect them to put it towards a car, or perhaps blow the lot on a trip to Bali. Not Carolyn Creswell.
Unbelievably at 18, Carolyn found herself offering her life-savings to buy out her employer.
"It was a small business that made home-made muesli for a few cafes and delis in and around Melbourne", Carolyn says. "I worked there one day a week while I was at Uni, and I loved it. When the owners put the business up for sale, I thought my job would be in jeopardy so I offered them $1,000 which was initially dismissed, and then finally they took up my offer."The subsequent growth of Carman's is the stuff of entrepreneurial dreams.
Carman's now exports to over 32 countries"I am not an overnight success", Carolyn says. "I have been chipping away at this for 20 years now."Some would disagree with Creswell's self assessment. Only 20 years from cottage industry to a multinational, trusted Australian brand is akin to overnight success, especially if you consider Creswell's youth and inexperience in the beginning.
Career tip from Carman: “You have one life, so you need to ask yourself: ‘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look like? What do I want to do with my life?’ Don’t just sit back. If you’re unhappy in your job, go and do work experience or try something different.” 简单翻译(非专业): 你只有一次生命,所以你必须要问自己,我想我的生活看上去像什么?我的人生我想做的是什么。不要只是坐在那里, 如果你不开心你的工作,前行和得到工作经验或者尝试一些不同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世上的路有千万条,你的选择可以很多很多,选定一条适合你的,坚持+持之以恒,你必将有所获。
如果他们都可以,如果你相信自己,你也可以。
下面再分享几个专业工的例子:-待续
实例1:意志的力量: 学marketing的后来转了去做数据分析,做到大公司的高级分析员
他的故事,和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一样,80后,出国学marketing,语言是个弱项。
有一天,他坐下来,轻描淡写的说他在中餐馆打工的辛苦,有一段时间手都发抓——洗碗洗的。我简直很难相信,外表很公子哥的一人,上班之余打打高尔夫,兼职做足球教练裁判,基本都吃外卖,做饭只会番茄炒蛋。
最初认识他那会儿,实习生,学marketing呢。业余中餐馆送餐司机,养着两个车,一个自己出去玩的,一个送餐的。每天下午开始干活,一直做到午夜。
毕业了,英文一般的marketing 很难就业的。我是后来才知道,他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中国外派去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的那种专家。有次他说,毕业了,大了,工作年纪了,不能再和父母要钱了。这人是宁可洗碗洗的很辛苦,也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那种。我看着他,不得不说,父母教育得太好了,从小养尊处优,却能吃苦;可以张嘴要钱,却要顶上自己的那份骨气,那样的傲气,不让人不服不行。
此后,他开始了第二学位的学习,应用数学-统计学方向,奖学金只谈下了30%,剩下的要自己负责。所以,他仍然持续的做送餐司机,赚钱养活自己。
现实残酷的是,第二学位毕业了,还是找不到工作,继续送餐。沉浮了一段时间,给政府做marketing的project项目分析,面试的人很喜欢他,可再次打击的是——由于政府资金的缩减,工资很低,而且只能是临时工,还不是全职,只是part-time。
再继续沉浮,终于有一天凤凰涅盘,经历了前后两个多月的面试曲折,找了个不错的公司,做分析员,就是最下面的那种小兵张嘎类型的。
然后,经历公司全球裁员风暴,他所在的组10多人,最后只保留了3人,他就是那个幸存者之一,而且涨了工资,做了senior.
要多坚强的内心,多强大的意志,才能熬过那些风暴,撑过那些苦难,看到彼岸,一路走来——不停歇。
我真真感动的,是这番执着,这番坚韧不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意志的力量。
实例2: 一个高中毕业生shipping clerk经过5年以上的奋斗,最终到了全球战略制定组
***************为什么有人有学历,有人脉,混了很多年,还是个普通员工
***************为什么有人一无所有,却一步步稳妥的升上高位
***************为什么有人情商不错,却在每次裁员都颤颤兢兢
***************为什么有人有极强的技术背景,却被后起之秀超越
那些公司的政治,职业生涯的取舍,这群人怎么混。。。。。。。。。。。。。。。。。
人物的出场和背景介绍:
无大学学历的小狮,本篇的主人翁,如何混到head office全球战略制定组
Graduate Scheme起来的小麦,两次中央到地方的辉煌之后的宁静
不得不提小舒,同样是graduate scheme起来的人,她是小狮曾经的直属上司,小麦的公司好友,她也是老加的直线汇报经理。
还有那我最最最佩服的老加,管理着实际financial transactions的所有队员(15-20人),黄牛一样努力踏实的技术牛,几十年了,还是这个位置。和他平级的另一个大区的share service centre 的 senior manager, 人都换了三拨了,一个内部升的两位空降的,一个都不如老加,其中还有一个四大背景来的,在一次大的失误后,公司也让他走人了。
老费,管理着庞大的资产,工会的员工代表,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升职空间了。
个人感受:
从老加和另个大区的例子,我深刻体会了:不是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limit,升职加薪,因人而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