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我们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投资创业
留学移民
搜索
门户
房产
服务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宠物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市场
招聘
移民
投资
服务
生活服务
相亲交友
跳蚤市场
本地商家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生活资讯
›
每日资讯
›
帖子
返回列表
发帖
查看:
15
|
回复:
0
当了14年文艺兵,八十年代去留学,66岁无儿女,一生孤独自由(组图)
[复制链接]
澳洲edu
澳洲edu
当前离线
积分
10854
雷达卡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江湖老手
江湖老手, 积分 108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146 积分
江湖老手, 积分 108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146 积分
积分
10854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6-20 16: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叫郑真宜(@随意pollo),50后,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我童年时代,一家人过得相当富足快乐。可惜好景不长,我11岁那年家道中落,仿佛一下子从云端跌下。
此后我便被一双无形的命运之手推着向前,先是从上海来到北京当兵,之后又飞到美国留学工作,一个人单枪匹马地闯荡。还没来得及察觉,大半生时光已飞逝而去。
如今我66岁了,既无伴侣也无孩子,孤身一人过着晚年生活。回顾过往偶有伤感,同时又觉得欣慰。父母已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都成家立业,我的事业也都交由他人打理。余下的时光,我终于可以不被任何事情牵绊,全心全意为自己而活。
我一个人在上海租房住,这是最近在家里拍的照片。
我从美国回来是在2016年,一到上海又搬回到童年时住过的五原路上。几十年过去,上海的变化天翻地覆,唯独五原路仍留在旧时光里,一样宽阔的街道、蔽日的梧桐树、两旁整齐的洋房,恍惚间,好像我从未离开过似的。
五原路街景,这是我最近拍的。
上一次搬进五原路还是在我三岁的时候,那时家里富裕,父母两人都有着令人羡慕的好工作。我父亲擅长音乐,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和中提琴教授,母亲是淮海医院的医生。我上头有两个哥哥,后面还有一个妹妹,为了照顾好几个孩子,家里专门请了两位阿姨负责做饭、打扫卫生。
1961年,我(前排右一)和父母、兄妹的全家福。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备齐了电话、放映机、三角钢琴等等,这可全是那个年代的稀罕物,我那赶时髦的父亲甚至还拥有两辆摩托车。此外,我的衣服和玩具也大都是进口洋货,走在外面,大家总爱戏称我为“大小姐”。
我父亲叫郑金銮,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常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今“兰心剧院”)举办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母亲只要不加班,也会穿上精美的旗袍,踩着高跟鞋,带我们兄妹四个赴会。音乐会座无虚席,看着舞台中央优雅的父亲,我心里别提有多自豪。回到家中,母亲若是起兴也会弹几首钢琴曲解闷。可以说,我们兄妹几个从小就是在父母的音乐熏陶下长大的。
我父亲出生于书香世家,母亲是商人的女儿,俩人门当户对。
和两个哥哥一样,我从三岁那年开始学习音乐。在我家,小提琴是必修乐器,另外还要再自选一门乐器作为辅修,我选的是钢琴。小提琴由我父亲亲自教,他性情温和,对小孩子很宽容,我练小提琴时拉错了弦也不指责,只是咳嗽两声,一听见他咳嗽我就赶紧停下来看看谱子,再重新来过。
相比之下母亲要严格很多,她虽然会弹钢琴,还是请了更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一听见我弹错会直接上手打我屁股。上小学时,我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被母亲监督着练琴,吃完晚饭还要继续练,几乎没有放松时间。看见邻居家孩子聚在一块玩啊闹啊,我心里羡慕得直痒痒,可只能乖乖坐在琴凳上。
三岁那年的照片,琴有点重,小小的我拿着还挺费劲的。
年龄稍大一些后,我对练琴这件事慢慢不那么抵触了,在家没事还不自觉地哼着歌自弹自唱,母亲见我声音条件不错,又找来家庭老师教我唱歌跳舞。于是小小年纪的我便有了一身本领,不仅会拉小提琴、弹钢琴,还能唱会跳,人见人爱。
我在艺术上全面开花,文化课却一塌糊涂,尤其数学。那会儿成绩是5分制,5分是满分,3分是不及格,而我的数学成绩永远只能拿到2-,试卷拿回家也不敢跟父母说,只能偷出印有父亲名字的图章敲在试卷上交差。次数多了,老师起了疑心,电话打到家里事情才败露。
这之后,母亲不再每天逼我练琴,一得空就叫我做算术题。大概精力和天赋都用在音乐上了,我对数学有种天然的排斥,看见数字就两眼发直......没办法,母亲只得教我用手指头做加减运算。手指头不够,就把鞋脱了数脚趾,再不行,拿一捧豌豆或一盒火柴棍摆在我跟前。这些笨方法不但不奏效,还让原本开朗的我变得呆愣愣的,一摊开书本就眼泪直流。
练琴时的我,和做算术时的我完全是两个人。
父亲是自由主义者,见我被数学逼得发疯,安慰我母亲顺其自然,“我看她以后活得下去的”。母亲这才接受现实,叮嘱我好好学音乐,将来千万不要做跟数学扯上关系的工作。我深知自己别无所长,对音乐越发上心了,很少再挨骂。
因为父母开明,我的童年还算幸福,过得也很充实。可就在1966年,国内环境陡变,父亲丢了工作,母亲被派去农村当赤脚医生,两个哥哥成为下乡知青,家里只剩下11岁的我和妹妹相依为命。为了养活妹妹,我每天去菜市场剥毛豆,剥一斤才给三分钱,一天下来指甲里全是血......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我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练琴,靠练样板戏把基本功打得越来越牢。在一次偶然的登台表演中,总政歌舞团的招生组看中了我,想让我进团当文艺兵。总政歌舞团多风光啊!在军队歌舞团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能进去的人凤毛麟角,像蔡国庆、毛阿敏、李双江这些后来耳熟能详的明星都是从总政出来的。
1970年,总政歌舞团招生组成员和我母亲(左一)、父亲(左二)、妹妹(左四)的合影。
我自然不能错过这宝贵的机会。1968年冬天,父母结束下放平安回家后,13岁的我便一个人从上海坐火车去了北京。这是我第一次独自离家,虽然个头已经超过一米六,看起来和成年女孩无异,心智却远未成熟。进团前两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哭鼻子,有时因为想念家人,有时因为部队生活过于严格枯燥。
清晨的起床号令吹响后,我很难在两分钟内穿戴整齐、打好背包,紧急集合时总是衣衫不整,时不时被班长训斥。每天清晨的长跑,对我来说简直和万里长征差不多,跑完步还要打扫卫生、洗漱吃饭,接着是排练节目,没有节目时还要练琴、练唱、练舞,循环往复。
好在作为歌队里年龄最小的女孩,我的才艺水平很拔尖。小提琴和钢琴自不必说,声乐学习也从没断过。前几年,在一家人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母亲仍借钱给我请家庭老师,她说,“你可以不吃饭,可以穿得很破,可以节约家里所有开支,但教育上不能省。”凭借扎实的童子功,13岁的我成了团里多才多艺的小教员,颇受大家喜爱。
少女时期的我多才多艺、活泼可爱。
进部队第一年,我每月工资是六块三毛,此后每年工资会涨个一两块钱,直到第五年,我凭借过硬的成绩成功提干,工资一下涨到了56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绝对算得上高收入。
我每个月只留下极少的一部分用来买邮票、信纸、卫生巾,剩下的大部分给父母,少部分用来接济两个刚参加工作入不敷出的哥哥,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我嫁人。
25岁那年,我嫁给了团里一位相识多年的战友。自从13岁离家进部队,我的整个青春期都在部队度过,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对婚姻、恋爱更是毫无概念,等到真的和一个男人组成了家庭,才发现这是上苍跟我开的一个玩笑。
婚后没多久我就意外流产,还落下了终身不孕的后遗症,没多久我们便宣告离婚,这段经历对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婚前的我总是满脸阳光。如果没有那场失败的婚姻,我的人生或许会更幸福一些。
1983年,我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请假回到上海。为了让我摆脱阴霾,母亲建议我去她的出生地香港散散心,那时外婆已经离世,我只能借住在表舅家。表舅在香港当警察,人脉很广,见人就夸耀我是总政歌舞团的。时间久了,还真有工会邀请我去表演。
原本想着闲着也是闲着,表演一下无妨,没想到竟然演出了名气。工会之后,香港老人院、大学学生会、上海同乡会都来找我,各类艺术团体的邀请也纷至沓来。
我是纯义务演出,但每次演出结束,负责人会坚持塞给我一个红包,少的有几百港元,多的时候两三千,而我那会儿在总政的月工资才100元出头。
在香港攒的几千元港币,我尽数交给了父母,他们一直没舍得花。
挣钱还是其次,在香港逗留的三四个月,我很庆幸认识了对我有知遇之恩的黄教授,他曾经在美国林肯大学留学,彼时在香港的大学教英文,看过我的表演问我:你唱歌、拉琴这么好,要不要去美国读书?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啊,身边留学欧美的人屈指可数,而我家经济也不宽裕,父亲刚恢复工作,妹妹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家里光每月房租就高达几十元,十多年里还欠了两三万元外债。
留学这件事对我来说太过遥远,黄教授却坚持为我写了一份英文申请书,将我的声乐、小提琴磁带寄去美国。没想到等我回上海不久,林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寄到了我家,还提供全额奖学金!
看到录取通知书,父母高兴坏了,他俩一个是杭州国立音专毕业的,一个是浙江私立广济医学各科专门学校毕业的,思想都很开明,一直鼓励四个孩子学习深造、开拓眼界。我由于婚姻破裂加上意外流产,本就不愿再回到北京那个伤心之地,此刻有另一条出路摆在眼前,自然把它当成了救命稻草。
在父母的支持下,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决定要去美国,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办理了转业手续,拿到1万多元转业费。
转业前我和父亲的合影,我的军旅生涯一共十四年。
转业费看似不少,但当时国内只允许兑换15美金的外汇数额,人民币再多也带不去美国。二哥替我想了个主意,他连夜去苏州花一万元买了把高级小提琴,让我把琴带在身上,生活不下去了就卖琴换钱。
离家前夕,我抱着琴久久无法入睡,内心很挣扎。琴带走了,家人的生活怎么办?可如果不带琴,我真能靠着15美金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活下去吗?
次日临行前,我将琴塞在父亲怀里,信誓旦旦地向他和母亲保证,自己肯定能在美国想办法养活自己。听了这话,父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母亲转过身偷偷抹眼泪。经过生活的摧残,俩人这会儿面颊凹陷、鬓角头发全白,看起来既苍老又脆弱,看得我十分心疼。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母总是穿得很朴素,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从上海到芝加哥的二十多个小时里,我的眼泪几乎没断过,除了对故土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毕竟我全身上下除了兜里的15美金,就只有手里拎着的破行李箱,里头放了一本英汉字典、一张全家福,和牙刷牙膏、卫生纸之类的日用品,用赤手空拳来形容也不为过。
等我真正下了飞机,忧虑变成了茫然。我以前没见过真的外国人,此刻在我眼前来来去去的全是高个子外国人,肤色有黑有白,头发有黄有绿,连眼珠子都是蓝莹莹的。某个瞬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在地球上。
我不会英文、不认路、又没钱,也找不到学校事先说好来接应的老师,只能拎着行李箱在机场毫无目的地瞎走,越走越晕乎。最后,我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出了机场,也不管钱够不够,直接上了辆出租车,给司机递上事先用英文写好的学校地址,顺利抵达林肯大学,连车费都是到校之后教务主任给付的。
初来乍到,语言成了我适应大学生活的最大障碍。我的室友名叫Lorry,是个白人女孩儿,蓝眼睛红头发,刚见面时,她眨巴着两只大眼睛盯着我看,叽里咕噜说了串英语,我赶紧翻字典和她沟通。原来她是怕我不认路,邀我一块儿去食堂吃饭。Lorry的友善让我们很快成了朋友。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在诺大的美国也算有个安身之所了。
我对英语一窍不通,只能硬着头皮上专业课。听不懂就用录音笔录下来,托同学Susan帮我做些英文笔记,晚上再对照录音和笔记通宵达旦地查字典。周末同学去看电影了,我继续在宿舍写作业,每天都睡得很晚。
Susan后来变成我的闺蜜和终身好友。
无奈我基础太差,尽管拼了老命,凡是用英文作答的科目,比如电脑、音乐史,无一例外全得了D-,实在有些难为情。好在我的声乐和小提琴都是A,并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成了学校乐队的小提琴首席,还在歌舞剧中担任女主角,一下子成了校园风云人物。
在学校的生活还算平稳,真正的挑战在寒暑假,得靠打工才能负担起食宿费。我在快餐店找到了份暑假工,活儿不复杂,无非是烘焙、打扫卫生、收银这些。我本已打定主意撸起袖子好好干,没想到第一天就因为多找了客人十几美元被炒鱿鱼。
之后我又去一家中国餐馆找了份跑堂的工作,时薪1美元,当时美国法律规定时薪不得低于5美元,老板娘开导我说服务员都是靠小费挣钱,我也就同意了。到底还是年轻啊,忙一天下来我才发现,中餐馆的常客都是黑人、日本人、印度人,压根没有给小费的习惯,一天下来能挣到10美元都算多了。
有天我正忙着,老板娘和两个想吃霸王餐的非裔吵了起来,其中一位把手伸进鼓囊囊的口袋,我凭当兵多年的直觉判断那是把枪,赶紧提醒老板娘别要钱不要命!听了这话,老板娘转头对她老公大喊:快拨打911!警察很快赶到了现场,有惊无险,但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愿在饭店打工了。
30岁时的我,在大学这种开放环境中,穿着打扮也跟着洋气起来。
不打工就没钱,没钱就活不下去。一筹莫展之际,学校给我介绍了几场音乐表演活动。和当初在香港一样,我的表演很受观众欢迎,谢幕时掌声如雷。
那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外国人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奇,谢幕了也不肯放我走,问能不能介绍介绍中国。推辞不下,我将国人的衣食住行简单说了说,他们竟也听得很起劲。离场前,我和观众依次握手,一松手发现手里有美元。这次表演让我尝到了甜头,之后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应邀参加演出,每场表演至少能收获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
我离开祖国时身上只有15美元,父母心疼却无能为力,他们不知道的是,正是他俩对我的精心培养,让声音成了我的本钱,让小提琴成了我的武器,而我靠着这两样东西,成功在美国活下来,并且活得还不错,就像母亲当初对我说的:一技在身,走遍天下都不怕。
和小提琴相依为命大半生,它成了我最好的朋友。
生活稳定下来之后,我不忍父母继续受苦,把他俩也接了过来。父母来美国时已经六七十岁了,没什么劳动能力,加上人生地不熟的,只能在家里待着,由我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待了几年后,父亲时不时受邀去一些民间团体讲学,母亲则去芝加哥的一家医院做英文翻译,俩人在异国也有了独立生活能力,我的负担减轻了很多。
彼时二哥在我的帮助下也来到美国求学,毕业后我们同在芝加哥一家音乐培训机构工作,机构的教学水准平平,我俩便萌生了自己创业办学校的想法。
1998年,我和二哥贷款8万美元用来租学校场地、买乐器,摸索着创业。没钱请老师就靠自己教,最苦的时候,我带了七八十个学生,忙得没日没夜。
我和二哥一手创办的音乐培训学校,同期有400多个学生。
前期虽然苦,学校却比预料中发展得顺利。不到半年我们就还清贷款,还花钱雇了老师,我和二哥也摆脱了光杆司令的处境,日子慢慢变得好过起来。2003年,我花30万美元在芝加哥市郊买了独栋别墅,考虑到兄妹们都已成立自己的小家,常年单身的我主动要求将父母接来一起住。
父母已经七八十岁了,需要专人照顾。学校最忙的时候,我尝试着问他们愿不愿意去养老院,话音刚落,老人立马泪水涟涟,像两个孤苦无依的小孩。小时候,我每次去幼儿园都要撒泼打滚,一想到要面对那些不认识的老师、同学就害怕得大哭。父母听到“养老院”三个字,大概也是同样的心情吧......
这之后,我再也不提养老院的事,每天给他们做饭、打扫卫生,带他们去医院看病,假期带他们四处旅行。我13岁就离开家,早早失去了父母的陪伴,我一生都在寻找童年的爱,似乎只要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生就是圆满的。
父母的晚年很安详 ,母亲活到92岁,父亲活到100岁。
然而人的精力有限,学校家里两头操心最终累垮了我。2006年的一天,我的喉咙突然失声,被诊断为压力过大导致的痉挛性发声障碍,唯一的医治方法是向喉部肌肉注射肉毒杆菌,这是一种剧毒神经麻痹剂,注射时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我终身失声,且药物效果每次只能维持三个月。生病后,我逐步退出学校事务,将重心放在父母身上。
父母去世前一直劝我给自己找个伴,不然太孤独了。我也不是没想过,尤其夜里入睡时,老觉得屋子空荡得可怕。年轻时也有很多白人男孩追我,但身边太多跨族婚姻不幸的案例,让我始终不敢迈出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西方人基本都是各过各的,而我想把父母带在身边,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母亲走的时候,我们四兄妹都环绕在她身边,大哥吹笛,二哥拉中提琴,我和妹妹拉小提琴,合奏她生前最爱的一首曲子,直至她的心电图成一条水平直线。父亲则活到了100岁高龄,和母亲一样,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到祖国,可惜因为年龄太大受不了长途颠簸没能回来,去世时眼角还含着泪......
父母生前,我们一家六口曾在美国短暂地相聚。
从刚懂事起,我就老觉得自己来这世上一遭是为了报恩的,前半生做的大部分选择、走的大部分路,都是为了父母能生活得更好。我对父母的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爱。也因为这样,当父母离世后,我内心悲痛欲绝,仿佛空了一块,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大哥对我说:“你回来吧!中国已经不是35年前的中国,已经不比美国差了,你没必要再在那里挣扎,你可以回到故乡,让我来照顾你。”听了这话,我正式退出学校所有事务,带着父母的遗愿回到上海,住在我们一家人小时候住的五原路上。大哥住得离我不远,我时不时去他那儿坐坐,他时不时上我这儿坐坐。有他在身边,以前的那些回忆似乎还有迹可循。
回顾自己这大半辈子,其实是有点太追求完美了。我原以为这是优点,正因为追求完美,才能支撑我走这么远,才有了我在事业上的成功。但我现在意识到这是缺点,因为太追求完美,我这辈子活得太累了。
如今年过六旬,我终于想要松弛下来,在童年时住过的那栋楼里租了个小房子,照自己的喜好买了好看的家具,置办了一架钢琴,在阳台上养了几盆花。
我本身不爱热闹,从来不去跳广场舞,虽然也会羡慕同龄人儿孙绕膝,但还是过惯了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我做饭,弹琴,给花浇水,打扮自己,做一切热爱的事情,把每天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
虽然我喉咙发声困难,好在还能弹琴来抒发感情。
前段时间,我去出入境事务管理局办长期居留证,工作人员问我有无父母、爱人、儿女,我摇了摇头,对方却说:太好了,你是孤老,可以办三年居留证!奋斗一辈子居然把自己活成了孤老,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挺遗憾的。
但转念一想,此时此刻不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吗?我是孤老,所以我不需要顾虑任何人,不需要和任何人磨合,不需要忍耐任何人的习性,不需要为儿孙做饭、洗衣,我可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开灯就开灯,想化妆就化妆,多少人想这样还做不到呢!
等将来老到不能自理了,我就让护工来照顾。其实我是主张安乐死的,可能太前卫了,亲人们无法接受。我的墓地已经买好了,就在爸爸妈妈旁边,可以去陪伴他们,周围都是老美他们会觉得很闷的。
现在,我有一种人生才刚刚开篇的感觉,从前我都是忙着打拼,忙着让家人过得好一些,现在的每分每秒,都是真真正正地为自己而活。一个人安度晚年也挺好,大概这就是命运对我最好的安排吧。
关键词:
文艺兵
留学
留学生
知识分子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ozabc@mail.com。
相关新闻
新西兰留学要多少钱
2021全球十大最佳留学国家 第一名居然不是美国
新西兰留学有哪些优势? 最全总结
留学时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澳亚裔留学生分享亲身体验(组图)
赴澳留学吸引力继续下降 部分留学中介取消相关业务
学者:澳留学产业恐成北京“惩罚目标”(图)
边境渐开,澳洲留学还“回得去”吗?
美对部分留学生解除赴美禁令:留学计划怎么调整(组图)
教育科技股黑马OpenLearning季度收入激增 留学招生项目火爆
21岁墨大中国留学生上热搜!高颜值引爆留学圈,一张口董明珠都愣住了…(组图)
留学生买房还是租房?(图)
同样是澳洲留学生,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国内外澳洲留学的“异地代沟”有多深?(组图)
上一篇:
“机车飞人”再战世界纪录!骑车飞天惨撞土堆,夺命瞬间影片曝光(视频/组图)
下一篇:
特朗普75岁生日,妻子梅兰妮亚未现身!离婚传言再起,作家:他们各玩各的(视频/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返回列表
发帖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墨尔本装修服务 专业贴瓷砖 砌砖
Clayton South 招租 4房3卫, 地
中国海运大宗货物到澳洲,加拿大
新西兰的定居后从淘宝买沙发海运
今天才发现实木电视柜必须从佛山
强烈推荐:采购大批量奶茶原料从
海运食品原材料等货物到澳洲,您
餐桌桌椅海运澳洲,双清关到门一
澳大利亚海运双清关到门的靠谱国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电子邮件
wozabc@hotmail.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