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我们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投资创业
留学移民
搜索
门户
房产
服务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宠物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市场
招聘
移民
投资
服务
生活服务
相亲交友
跳蚤市场
本地商家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澳洲生活
›
生活服务
›
帖子
返回列表
发帖
查看:
53
|
回复:
0
中国输了吗?这部美国真实纪录片揭露了中美印三国教育的残酷差异….(视频/组图)
[复制链接]
澳洲edu
澳洲edu
当前离线
积分
10854
雷达卡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江湖老手
江湖老手, 积分 108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146 积分
江湖老手, 积分 108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146 积分
积分
10854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7-19 16: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如果你一直非常关心海内外教育的相关话题,那么你对以下这部纪录片一定不陌生——它就是2015年播出的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
5位赴英国“支教”的中国老师(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这部以探讨中外教育方式差异为主题的纪录片中,5位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资深中国老师前往英国某所公立中学进行“支教”,用完全中国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英国孩子,最后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到底是中国老师教的孩子考得好?还是英国本土老师教的孩子成绩优?
中国老师用中式方法教育英国孩子(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毫无悬念地,中国老师赢了。这个结果也引发了海内外关于教育方式差异的激烈争论。
其实,早在这部纪录片上线的七年前,美国也拍过一部题材类似的纪录片,同样是将目光投向了不同国度的中学生,同样是剖析各国在学习生活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可惜的是,在这场跨国大比拼中,中国学生并没有胜出。
它就是——《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美国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纪录片名字中所包含的“两百万分钟”,其实正喻指一名美国学生高中四年的校园时光,这段时间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走向。
就在如此重要的时期里,同龄的印度孩子、中国孩子又将如何分配时间?他们对未来有何规划和想象?最后又是否能够如愿?这部看似轻松诙谐的纪录片,却揭开了颇为残酷的真相。
参与拍摄的六名学生,两两来自美国、印度与中国(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01
三个国家,三种高中生活
纪录片拍摄的两名美国学生,分别是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卡梅尔中学的布莱尼和尼尔。他们所在的中学,也是全美最棒的公立学校之一。
和其他国家的中学生相比,他们的高中生活简直可以用“毫无压力”来形容。虽然也需要做功课,但男生尼尔经常是拖到最后一刻才熬夜完成;而女生布莱尼则认为,高中时应该好好享受、连夜派对、尽情玩乐,“玩乐学习两不误”。
熬夜赶deadline的尼尔和坚持“玩乐学习两不误”的布莱尼(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和美国学生相比,印度学生和中国学生的高中生活似乎已完全被学习填满,显得清苦许多。
印度女生阿波娃早上5:45就要起床,参加完大学考前辅导班之后再赶去学校上课。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中国男生睿璋觉得作业多到怎么做都做不完,有时要一边打着盹一边再继续完成。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当提到美国中学生花在学习和作业上的时间,这部纪录片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美国学生每年上课的时间为900小时,看电视的时间为1500小时,几乎是双倍;
在打算上大学的高中生里,有66%每晚的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周末不写作业;
算上作业和补习的时间,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每个月学习的时间是美国学生的两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说美国高中生花在学习作业上的时间明显较少,那么他们的时间到底都花到哪里了呢?
对于尼尔来说,这个18岁的帅小伙不仅是班长,还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赛季时球队的训练时间每周都超过了20个小时。此外,他还做着一份餐馆服务员的兼职,担任着健康环境俱乐部的部长,并帮着校报做一些美编工作。
打游戏、谈恋爱,尼尔也一个都没落下。可以说,他的高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尼尔享受着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布莱尼周四晚上会去朋友家里一起学习,同时也会一起看美剧《实习医生格雷》。
才17岁的她对医学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救人”的职业,这让她感觉很棒。
此外,她也很愿意将来做一些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工作。
布莱尼和朋友们一起看美剧(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无论是尼尔还是布莱尼,都表示将来不乐意做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而是愿意更多地尝试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毕竟,在学校时就将自己的未来定性,人生也未免无趣,而校园时光,也只是可以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平台而已。
尼尔和布莱尼均表示对办公室生活不太感兴趣(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对于印度学生阿波娃和罗西来说,他们的学习生活强度较高,目标也较统一——攻读理工科,未来成为一名有着体面收入的工程师。
事实上,对于许多印度孩子来说,“工程师”可以说是最保险、同时也是性价比最高的职业选择。
片中两名印度学生的职业目标已经非常确定(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当提到未来的规划与目标的时候,同样在学习上花费大把时间的两名中国学生睿璋和晓远,却好像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
两名中国学生对未来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事实上,这两个中国孩子都是来自国内最优秀的中学之一——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尖子生,这里的学生大多数都会考取海内外的顶尖学府。光从学习成绩、竞赛、业余爱好等因素来看,他们绝对是值得羡慕的“别人家孩子”。
对于将来的目标,这两个孩子只是隐约觉得“应该和上大学有关”。男生睿璋希望被北京大学的高等数学专业录取;而女生晓远则在家人的安排下为自己准备了三条路——在全力申请耶鲁大学的同时,也不放弃国内高考,同时靠着小提琴和芭蕾的艺术特长备考音乐学校。
正在练习小提琴的晓远(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在“独生子女”政策之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孩子,往往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晓远的妈妈也表示,正因为家中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心甘情愿地为她的教育付出全部的投资。
“独生子女”是晓远的父母全力进行教育投资的原因之一(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02
三种高中生活,三种结果
这六名来自三个不同国度的高中生,在高中毕业之时,分别迎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按道理,在教育上花费最多时间、付出最多投资的中国孩子,应该会较为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目标单一而明确的印度孩子,也应该在勤奋努力和积极进取之下考取心仪的学校。
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学习和作业上花费时间最少的美国学生布莱尼和尼尔,却是唯一一组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及专业的孩子。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喜欢打游戏、在校报做过美编的尼尔,获得了普渡大学电脑绘图专业的全额奖学金,这个专业他自己和家人都非常满意。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觉得治病救人很酷并致力于服务本地社区的布莱尼,被家门口的印第安纳大学录取,攻读医学预科和西班牙语专业。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两个印度孩子都没考上意向中的大学,但都在稍微差一点的学校里继续学习工程学,印度最好的理工科院校数量少,竞争还非常激烈。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中国男生睿璋没能被北大的高数专业录取,转而进入了元培学院,他坦言收到录取结果时“有些失望”。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中国女生晓远也没能如愿收到耶鲁大学的offer,而是留在国内的清华大学学习金融学,并将拉小提琴的爱好继续保持下去。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其实,纪录片选择的这三组孩子都非常优秀,看起来都来自于衣食无忧的社会中上层家庭,但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却截然不同。
当尼尔的妈妈知道儿子被普渡大学电脑绘图专业录取之时,她高兴极了。她从未觉得尼尔只花很少的时间学习,却花费大量时间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有什么不妥。在得知儿子想往游戏设计的职业方向发展的时候,她也和尼尔进行了一次平等的对话,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
尼尔的妈妈正和孩子谈话(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尼尔的父亲就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但他从未将自己的职业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在他看来,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成为一个拥有很高收入的工程师要重要得多。
尼尔的父亲认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加重要(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由此来看,生活在拥有顶级教育资源的发达国家美国,孩子们是幸福的。在选择道路之时,也不必为太多外部因素所牵绊,做自己就好,这也是美国教育“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精髓。
比较之下,在印度学生中流行的“工程师最优”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改善家庭环境和保障生存收入的初心。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成为高薪的工程师无疑是在他们那样一个社会里摆脱贫困、实现逆袭的最佳路径。
印度男生罗西的父亲和叔叔坚持认为工程师是对孩子最优的选择(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而在和印度相邻不远的中国,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将这辈子全部的收入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之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习和考试被中国的孩子和父母们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阶级攀升的唯一途径。
虽然国内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从未停止,但“读名校才是有出息”的想法依然被无数学生和家长奉为真理。
正在埋头学习的中国学生(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03
我们的教育,将把孩子引向何方?
其实一开始,《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只是想给一向生活在安逸中的美国学生敲响警钟,片中无处不充斥着美国教育专家的焦虑和担忧——中国和印度的孩子比我们多花那么多时间学习,他们的数理化基础也比我们强得多,我们今后将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自处……
美国的数学教育排名明显落后(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看到的却是另一个令人忧心的事实——我们的孩子虽然优秀,却远不如美国孩子那样独立自信,具备思考的能力。这份人格特质的缺失,在高中时期就已成形。
像晓远这样多才多艺又成绩优异的女孩,面对镜头时却明显底气不足,讲不出方向,只是含糊地觉得要考个好大学,“喜欢的专业是生物”。
晓远的妈妈对她寄予厚望,又是申请耶鲁大学,又是准备艺考,还觉得女儿可以去做做同声传译这种“适合女孩做的工作”。最后,她还是让女儿去清华读了金融,这个选择到底是晓远的决定还是家长的一厢情愿,我们无从得知。
晓远觉得今后遇到的事情可能会比高考还要累(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睿璋是个典型的理科学霸,拿起竞赛奖项来绝不手软,可他却坦言自己“不敢有什么梦想”。没能被心仪的北大高数班录取,转而进了元培班,就直言“失望”。到底是怎样的环境,让他将人生的成功和价值与“录取”这件事挂钩?又是怎样的社会,让这个聪明灵慧的孩子不敢做梦?
睿璋坦言自己有一点点“失望”(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和独立自信、一路探索人生方向的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显得底气不足而自我封闭,甚至都不如目标单一明确的印度孩子有驱动力。
这“两百万分钟”的差异,到底是值得我们骄傲的铠甲?还是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软肋?中国的教育,又将把我们的孩子引向何方呢?
纪录片:
关键词:
教育
纪录片
BBC
中国化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ozabc@mail.com。
相关新闻
8元卖身 一天接客40人…纪录片揭底层妓女卖身血泪(组图)
堪培拉学校教育再引争议?教育部长回应!
BBC:美国警察训练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 BBC事实查核(组图)
BBC指责非洲国家支持中国侵犯人权,遭非洲网民“教育”(组图)
FPX纪录片:只要Doinb不倒的话FPX这个俱乐部就不会倒
官方:亚马逊新赛季将为阿森纳拍纪录片
《帝国神话》幕后制作纪录片“动作篇”:参展ChinaJoy
市场要闻 | 跨界做教育?五粮液参股成立教育科技公司
Hero.尘夏纪录片:不辜负梦想和青春,皆是英雄少年。
内拉们准备好了吗?国际米兰发布意甲冠军赛季回顾纪录片预告?
武磊首支个人纪录片今晚上线,记录他留洋期间的训练、生活
镜报:莱因克尔可能会在莱斯特城的纪录片中出镜
上一篇:
RMIT下学期最新政策:返校线下课和线上考试!国际学生怎么办?学校给出3种选择(图)
下一篇:
攻略:墨市大学最新疫情困难补贴!留学生可申请,最高1000刀(组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返回列表
发帖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墨尔本装修服务 专业贴瓷砖 砌砖
Clayton South 招租 4房3卫, 地
中国海运大宗货物到澳洲,加拿大
新西兰的定居后从淘宝买沙发海运
今天才发现实木电视柜必须从佛山
强烈推荐:采购大批量奶茶原料从
海运食品原材料等货物到澳洲,您
餐桌桌椅海运澳洲,双清关到门一
澳大利亚海运双清关到门的靠谱国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电子邮件
wozabc@hotmail.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