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我们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投资创业
留学移民
搜索
门户
房产
服务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宠物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市场
招聘
移民
投资
服务
生活服务
相亲交友
跳蚤市场
本地商家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生活资讯
›
每日资讯
›
帖子
返回列表
发帖
查看:
35
|
回复:
0
一幢废弃的中国古宅,斥资1.25亿被运到美国,命运从此反转(组图)
[复制链接]
澳洲edu
澳洲edu
当前离线
积分
10854
雷达卡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江湖老手
江湖老手, 积分 108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146 积分
江湖老手, 积分 108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146 积分
积分
10854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9-8 16: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国瑰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总是让很多外国人着迷。
比如一位叫做
Nancy Berliner的美国人,
就花了七年时间,
斥资1.25亿美元,
跨越12000多公里,
为得就是把一幢拥有
2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宅,
原封不动地搬到美国。
图源:pem.org
这幢古宅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这还要从一个黄姓的中国家族说起。
图源:YouTube@CGTN America
清朝嘉靖年间,在安徽黄村,
一位黄姓富商建造了一栋
拥有16个房间的豪宅,
并命名为“荫余堂”,
意思是希望这幢房子
能够庇护他的子孙后代。
图源:YouTube@CGTN America
后来,黄富商的愿望果然实现了,
荫余堂也成了黄家八代人的家。
壮年男性会在城市里经商,
妇女、老人和孩子就在荫余堂里
种菜和饲养家畜。家里人丁兴旺,
总是能见到三世同堂。
图源:pem.org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
最后一批黄家后人
搬离了这个村庄。
此后,荫余堂一直空着。
图源:YouTube@CGTN America
1996年,已经80多岁的
黄家第34代后人黄振新
想要“叶落归根”,
重新回到荫余堂生活。
儿子黄炳根就陪父亲
一起回去考察一下。
当时荫余堂的条件已经非常落后,
没有自来水,没有室内厕所,
没有暖气,更没有超市和医院。
黄振新知道这里已经住不了人,
就找到其他继承人,
商量着要把房子卖掉。
这意味着,这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
老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
它华丽的木质装饰和雪松梁会被出售,
黄家八代传下来的家具也将被拍卖。
就在这时,Nancy Berliner出现了,
并从此改变了这幢徽州老宅的命运。
图源:pem.org
Berliner是一位“中国迷”,
她曾在中央美术学院读过书,
非常熟悉中国文化艺术,
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Berliner曾在1970年代到过安徽,
并被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深深吸引,
于是萌生了将它原样搬到美国去的想法,
让美国人也可以感受到
中国的艺术、建筑和文化之美。
1996年,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
Fidelity的资助下,
Berliner再一次来到了安徽。
图源:artnews
得知Berliner正在寻找
壮美的中国老建筑,
一位老乡就给她推荐了黄村,
说那里有一座起源于清朝的进士宅邸。
到了进士宅邸却发现大门紧锁,
Berliner到处找人开门,
误打误撞地走进了荫余堂,
立刻就被它迷住了。
虽然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但这座老宅却在细节之处有着
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工艺和生活气息,
比如精雕细琢的格子窗户,
还有各种老式的摆设和生活用品,
让人仿佛沉浸于当时的大家族中。
图源:YouTube@CGTN America
之后,Berliner又陆续看了多处老宅,
但“荫余堂”凄凉中透出的隽美,
却始终萦绕在她心头。
最终,在看过1000多座建筑、
考察了60多个院落后,
列出了6座候选建筑后,
Berliner还是选择了荫余堂。
而所有这些建筑,
都不过是普通的民居,
并不是任何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们的最终命运只能是“被拆除”。
图源:YouTube@CGTN America
在经过与中国文物管理部门的多轮协商后,
Berliner的古建筑搬迁计划才得到了批准。
荫余堂的七位产权人也达成了一致意见,
同意将他们的老宅搬到美国去,
并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政府补贴。
接收荫余堂的是马萨诸塞州
Salem市一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
(Peabody Essex Museum),
它一直以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而闻名。
为此,博物馆不仅在馆内
腾出了一大片位置,
更是花重金拓宽了博物馆外的马路,
还腾退了周边的房屋,
以迎接这座中国古宅的到来。
图源:wikipedia
1997年,荫余堂的
拆解和运输正式启动。
异地重建式拆除
可要比盖新房难得多,
光是老宅的拆解工作
就持续了两个多月。
被拆开的每一部分都会被编号登记,
并以拍照和录像的方式
详细记录下原来的组装方式。
图源:YouTube@CGTN America
最终,整个荫余堂被拆成了
2735块木头和972块石头,
连同那些古老的家具和生活用品,
被装进了40个国际标准货柜中,
运送到了美国。
而之后的重建工作也并未立刻开启,
所有部分在博物馆的仓库中存放了3年,
直到各路专家将荫余堂的资料
研究得非常透彻,才开始组建。
图源:YouTube@CGTN America
博物馆完整地保存了
荫余堂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包括高过屋脊的马头墙,
四水归堂的天井,
以及建筑内部精美的
木雕、砖雕和石雕。
图源:Peabody Essex Museum
除了建筑主体外,
室内装潢、家具摆设、日常生活用品,
墙上的宣传画和标语等,
也全都按原样进行了一一复原,
甚至连最小的细节都没有放过,
比如床上的被角会被微微掀起。
图源:sagamapublishing
图源:YouTube@CGTN America
这座代表着中国徽商文化,
以木、砖、石雕为特色的徽派建筑,
就这样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
建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
图源:pem.org
2000年,Berliner开始担任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
中国艺术馆的馆长。
2003年夏天,
荫余堂正式接受游客参观,
据说第一天排队参观的人数
就突破万人。
在此后的日子里,荫余堂
不仅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也是美国最受欢迎的
永久性博物馆展览之一。
为更好地保护荫余堂,
博物馆特意将参观人数限制在25人以内,
每位游客也只能停留30分钟,
并且严格禁止拍照。
图源:pem.org
2004年农历新年,
黄家第35代后人黄炳根和家人
第一次来到荫余堂在美国的新址。
他们点燃香烛,烧上纸钱,
献上食物祭品,
在他们搬迁的新“家”中祭拜祖先。
之后,有一次黄炳根到美国出差,
也独自回了一趟“家”。
那时,他的父亲黄振新已经去世。
黄炳根先在大堂里祖先的肖像前鞠躬致敬,
然后去到二楼父母的房间里放声大哭。
图源:pem.org
那时的荫余堂,
不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
而是变回了一个有故事的家。
这座老宅,也将在异国他乡
继续庇护着黄家的子孙,
一代又一代。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古宅
传统文化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ozabc@mail.com。
相关新闻
为何悉尼西南区居民频繁违反防疫令?穆斯林社区领袖:传统文化所致,短期内难改(组图)
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系列讲座 “中国文化与佛学智慧”开讲
玉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李阳家暴妻子后正常开课:“家暴”原来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龟兹壁画到飘飞衣纱 逆水寒给传统文化植入现代表达
当现代工艺遇上东方美学,传统文化之美在这里绽放
浓情七夕市场消费促销升级,黄金饰品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借七夕之名,游戏何时能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哪三种植物被比喻为岁寒三友?
从“啊?”到“哇!” 数字让传统文化突破刻板印象
“可触摸的”古建展,让青少年感觉江南古宅前世今生
手倦抄书的糗事:男同事拉我进群,群名《龙 的传说》。久违了的传统文化,略带兴奋。聊天的味道感
上一篇:
神秘绿色火球划破夜空,英法民众听见巨大爆炸声(图)
下一篇:
奇迹!3岁小女孩器官长在身体外,每天顶着一个“小肚子”生活,医生曾说她活不过分娩(组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返回列表
发帖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墨尔本装修服务 专业贴瓷砖 砌砖
Clayton South 招租 4房3卫, 地
中国海运大宗货物到澳洲,加拿大
新西兰的定居后从淘宝买沙发海运
今天才发现实木电视柜必须从佛山
强烈推荐:采购大批量奶茶原料从
海运食品原材料等货物到澳洲,您
餐桌桌椅海运澳洲,双清关到门一
澳大利亚海运双清关到门的靠谱国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电子邮件
wozabc@hotmail.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