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1-29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ati168 于 2012-12-9 21:38 编辑 $ O' I6 X3 ?% JT1 {' ], d# N$ G
/ \0 r8 m4 ?5 m4 i5 q1 R3 V* fv
今天日间,墨尔本的室外气温高达38度,据说是墨尔本历史上最热的11月份的日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热辣辣的传奇人物林纾。
0 [x; q- Tn& }5 L- Z" j
" f: q/ W- i) E, ?. q林纾(1852~1924年)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甚爱读书,据说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光绪八年(1882年)考取举人(与我们现在亿忆网的举人不同),后曾担任北京某中学国文教员,及后任北京大学讲席,晚年在北京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 n. P: F" m/ y% \& d9 I
: y: M! o8 W# E8 S( k. ?+ g" A4 C2 o
/ @5 r- b& C" l+ o) ?7 F) S
不通外语的林纾,由他人解读原文,自己执笔,“耳受手追,声已笔止”,翻译了超过二百部包括英、美、法、俄、德、日、希腊等十多个国家的作品,几乎对中国读者进行了一场外国文学教育。鲁迅、郭沫若、郑振铎、周作人等都曾言及林译文学作品对自己的影响。钱钟书写道:“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 ... ,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 ... ... ,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而其中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影响犹大,不知触动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弦。“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的诗句,是很好的佐证。7 F7 B8 a% |5 D# y# n6 L: Z
3 e3 I* W8 n' bX/ F; X5 L0 ?
林纾现象,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传奇。一个不识外文,只谙母语的学者,靠了他人的转述,操刀翻译,原本不可思议。以翻译的基本原则来考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运作模式,很容易为人诟病,进而被棒杀。如果没有译坛的宽容,社会的认可,如果当时只允许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一种实践能够通行,林纾在翻译界根本不可能有立足之地。林纾的存在,给了人们重要启示,即学界需要宽容,要给予不同思想、不同风格、甚至暂时被视为异类的文化现象以生存空间,只要它们不祸害社会,这样才能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符合客观规律,因为世界是多元的。! l" ~6 S9 A, k3 p
6 M* I. O, `. h; B/ X
& E0 ]/ ]- w9 @$ [5 O
小提示: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澳洲论坛上看到的,谢谢!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自: 澳洲论坛
|
|